研究进展

新型溶药器对减少静脉药物配置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

近日,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王晓红、崔秀彦、李红娜等人共同发表论文,旨在探讨静脉药物配置的最佳方法,减少静脉输液、静脉注射时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研究指出,采用新型溶药器进行药物配置能明显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具有无液体滴漏、操作方便等优点。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10期《护士进修杂志》上。[详细]

参麦注射剂配伍后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微粒变化研究

日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曹艳君、康玉斌、杨丽丽等人共同发表论文,旨在考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参麦注射液配伍后微粒的变化。研究指出,参麦注射液配伍后微粒较多,对于心脏术后尤其是有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可使用输液加温袋将液体加温至32~35℃输液以减少微粒数。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8期《海峡药学》杂志上。[详细]

双接头过滤输液器的研制及其应用价值

近日,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姜玉、王舒、郭菊香共同发表论文,旨在研制一种科学、安全的输液装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指出,双接头过滤输液器在滤除输液微粒、减少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输液器,具有保证病人安全、减轻病人痛苦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5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上。[详细]

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比聚氯乙烯输液袋更易产生微粒

日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吴晓荷、赵梦丹共同发表论文,旨在研究静脉输液中添加药物后其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配制输液提供依据。研究指出,输液中添加的药品种类越多,微粒污染越严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比聚氯乙烯输液袋更易产生微粒。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2期《药学进展》上。[详细]

输液微粒种类及其危害的研究现状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在1 μm~15 μm者占多数,少数可在50 μm~300 μm。1955年,Bruning根据201例实验结果首先提出纤维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会造成肺部肉芽肿。随后,针对输液微粒可能造成危害的各种研究不断。我国同仁医院在1997年,通过临床病例证明: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有报道,在2003年对1例曾进行40 L输液的病人研究发现,其肺部有5 000多个肉芽肿。由此可见,输液微粒不但广泛存在而且危害巨大。目前有关输液微粒的已经研究比较广泛,而且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详细]
  专题链接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