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3岁,因“发热7天,伴咳嗽、咳痰2天”入院。患者7天前在陪护患支原体肺炎的子女过程中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 ℃,自服头孢克洛3天,症状无好转,胸片示“双下肺炎症”。2天前起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仍发热,体温高达39.8 ℃,复查胸片仍提示“双下肺炎症”,遂收入院。
病历摘要
主诉及现病史 患者女性,33岁,因“发热7天,伴咳嗽、咳痰2天”入院。患者7天前在陪护患支原体肺炎的子女过程中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 ℃,自服头孢克洛3天,症状无好转,胸片示“双下肺炎症”。2天前起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仍发热,体温高达39.8 ℃,复查胸片仍提示“双下肺炎症”,遂收入院。患者发病以来,乏力明显,精神欠佳,食欲不振。
体格检查 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偶可闻及少量湿公式音。
实验室检查 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查阳性。C反应蛋白(CRP)增高。电解质、生化、血沉、血凝分析、心电图、血气分析、痰培养及结核菌相关检查等结果均为阴性。腹部B超未见异常。军团菌及衣原体抗体检查均为阴性。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示双下肺炎症(图1和图2)。胸部CT示双肺炎症,左侧明显(图3)。
治疗及转归 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患者好转出院(图4)。
图1 左下肺渗出实变影,边界模糊,密度较浅淡,右下肺云雾样密度较浅淡渗出影,呈磨玻璃样改变,边界模糊(6月9日)。
图2 左下肺渗出实变影,边界模糊,右下肺云雾样密度浅淡渗出影,呈磨玻璃样改变,边界模糊,病变明显进展(6月12日)。
图3 双肺见渗出影,左肺明显,实变及磨玻璃样变并存,肺门附近实变为主,外周磨玻璃样变为主,不沿肺叶段分布(6月14日)。
图4 治疗后复查胸部X线示肺部渗出明显减少(6月19日)。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概述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无细胞壁的病原体,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一般起病较缓慢,常伴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及呕吐等全身症状。起病2~3天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或仅有少量白黏痰,少数患者痰中可带有血丝。本病一般症状较轻,可发生局限性小范围流行,少数患者表现为重症肺炎,也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肺外并发症,如肝脏损害、溶血性贫血、多发性关节炎或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等。本病血清学诊断标准为恢复期双份血清支原体抗体滴度呈4倍增高或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32。
胸部X线与CT特征 肺炎支原体在肺部可引起多种损害,包括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和肺实质炎症,病理改变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及血管充血,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及炎性细胞渗出,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充血及水肿。
因此,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为多种病变并存,肺部X线可见模糊云雾状阴影或均匀一致的实变影,近肺门部较致密,向外逐渐变浅,边缘不清晰,不沿肺叶段分布,可单发或多发。本病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比更易发生多肺叶段肺炎。
90%以上患者胸部CT检查可见典型间质性肺炎的磨玻璃影,并同时存在提示肺泡炎症的实变影(图3),表现为由磨玻璃影逐渐过渡到大片状实变影,或在磨玻璃影中,散在分布的多发斑片状实变影。由于细支气管炎的存在,常可见到小叶中央性结节。小叶中央性结节影和磨玻璃影同时存在,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有较大提示作用。部分患者可有纵隔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
治疗 支原体无细胞壁,首选能阻止细胞核蛋白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也可选择作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莫西沙星。
病例诊断分析 本例患者在陪护其他支原体肺炎患者期间发病,有明确接触史,且患者影像学表现符合支原体肺炎特征,头孢菌素治疗无效而阿奇霉素治疗有效,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故诊断明确。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