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国家卫健委提出这5点要求,赶紧来看看吧!
3月2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分区分级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某县医院院长告诉《健康县域传媒》记者,疫情期间(2020年1月21日-3月13日数据)医院门诊47890人次,同比减少58.63%; 住院3363人次,同比减少54.42%; 手术693人次,同比减少48.85%; 医院收入同比减少40.49%。 目前,医院医疗业务只恢复了50%,各种管控措施依然非常严格。 一方面还要看国家卫健委、地方疫情防控指挥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令,另一方面是自觉行为,结合本地实际,完全放开和恢复估计要到新冠疫情结束。
分区分级,恢复正常医疗服务
如何分区分级?2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中指出,各地要制定差异化的县域防控和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措施。 要以县(市、区、旗)为单位,依据人口、发病情况综合研判,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明确分级分类的防控策略。要划小管控单元,辖区内的城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均应按要求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低风险地区,要实施“外防输入”策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尽快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高风险地区,要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策略,根据疫情态势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3月20日,当天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会上表示,目前全国低风险县域已占98%,由此可见,逐步开放恢复正常医疗服务的条件已经具备。 此次《通知》中明确,低风险地区尽快全面恢复医疗服务,门急诊、住院、手术、检验检查等工作要全面向患者提供,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暂停医疗服务。中风险地区尽快稳妥有序恢复医疗服务,在采取必要防控措施的同时,逐步加大医疗服务保障力度。高风险地区在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急重症患者和特殊群体医疗服务保障,根据疫情态势恢复医疗服务。
加强管理,5项要求
关于恢复正常医疗服务的具体工作,在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方面,此次《通知》提出5项要求。 一要制定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方案,针对不同科室或部门特点,采取灵活管理措施;二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合理分流患者,引导有序就医;三是保障急重症患者、慢性病患者、重大疾病患者和特殊群体就医需求;四是科学开展院内感染防控,避免防控不足和防控过度;五是持续加强医联体建设发展,使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近看病就医。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直接组织有关力量,根据机构功能定位、专科特点、服务人口数量等因素, 按照“一院一策、一科一策”的原则,制定并细化恢复正常医疗服务的工作方案。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测算各临床科室患者的就医需求,动态调整医疗用房、医务人员和相关物资的配备使用。针对不同科室或部门特点,采取灵活和差异化的管理措施,明确责任人,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相关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在医疗服务中,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优势,大力推行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分时段就诊。探索开展先线上后现场的两次预检分诊模式,合理分流患者,引导有序就医、分时段就医。 加强远程医疗服务,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辅助诊断,为异地患者在当地看病就医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已注册审批的互联网医院开展线上慢性病复诊、诊疗咨询等服务,加强慢性病药品配送保障。 各地区医疗机构要确保急诊急救全天候开放。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满足需长期用药(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血液透析等特殊治疗的慢性病患者,需定期放疗、化疗的血液、肿瘤等重大疾病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精神类疾病等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可以按照规定开具12周以内的长期处方,由签约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医院要坚持科学合理开展感染防控,避免防控不足和防控过度。医疗机构要加强感染防控队伍建设,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以及防控的基础设施、基本流程进行逐一梳理,摸排风险,改进不足。 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分区管理要求,避免交叉感染。全院全员实行标准预防措施,在此基础上,根据操作风险等级实施额外防护。 另外,要 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协调配合,纵向调动医疗资源,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进一步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要求,使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近看病就医,减少跨区域异地流动就医。结合疫情防控工作,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落实。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