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华诞,人们这样说协和
9月16日上午,在北京协和医院新落成的学术报告厅,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在这里,人们通过不同方式述说着协和医院。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给协和医院发来重要批示,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张茅以及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刘谦、尹力等出席了座谈会。
  这一天,协和医院的老专家们、医护人员的代表们齐聚学术报告厅,抒发自己作为协和人的感受。..[详细]
协和内科大查房:在传承中创新
每一位协和人,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实习生都知道,每个星期三下午有一项具有“协和”鲜明特色的活动——内科大查房。“大查房”最早称为“大巡诊”,英文是“Medical Grand Round”。最初医生很少,在病人的床边,即可容纳全部医生巡诊。后来参加的医生越来越多,内科大查房从病房转移到能容纳百余人的老楼10-223,一直持续到1995年。现在的内科大查房是在病房楼四层的学术报告厅进行。..[详细]
北京协和医院90年历程大事记
  1917年9月24日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奠基仪式。美国政府首席驻华代表保罗·S·莱因斯博士主持,中国教育总长范源濂放置奠基石。麦克林(Mclean)出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任校长,担负创建工作。
   1921年9月16日协和建筑群落成典礼隆重举行。洛氏基金会以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越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一流学者来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他们的到来和卓越工作使协和在早期即步入世界医学科学的前列。
  建院之初,协和医院设有内科(..[详细]

  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0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医学“大家”。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曾宪九、胡正详等等熠熠生辉的名字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打磨而暗淡。医学界的后辈们在景仰这些大家的同时,也想探寻他们“成家”的奥秘。在此,我们通过摘录几位医学大家的小故事,展示他们在治学、行医、为师、做人等方面树立的典范,希望读者心灵被撞击的同时,也有所启迪。

  协和的大家“小”事
  
张孝骞: 我是一名医生
 张孝骞是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我国西医学的先驱,而他自己说得更多的是,“我是一个医生”。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协和医院来了一位女病人,症状奇特,一患感冒就休克。就诊于其他医院因肝功能不正常,被认为患了肝炎。来到协和后,张孝骞为她作了检查,怀疑过去的诊断,却一时下不了决心。..[详细]
冯应琨:身教重于言传
 冯应琨是我国著名临床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脑电图学的专家,我国临床癫痫及脑电图学的奠基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天,41岁的冯应琨从美国辗转回国。
  冯应琨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思维活跃。在一堂神经病学课上,一位教授在黑板写出“癫痫”两字,问同学们是否见过癫痫大发作?学生们都答没有。突然间,这位教授..[详细]
  
刘士豪: 不放过一团米饭
 刘士豪是我国杰出的内分泌学家、临床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他192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在学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钙磷代谢的研究。刘士豪和朱宪彝共同研究,提出“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命名,他们以双氢速变固醇治疗该病的论文1942年4月发表于《科学》(Science),至今仍被广泛引用。..[详细]
胡正详:毕生奉献于中国病理学
 胡正详教授,我国知名的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1921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受聘到前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几十年中,他收集了千余件有价值的病理标本和数千幅极为珍贵的标本照片,分别编号存档,并以所编讲义为基础,和秦光煜、刘永教授把这些资料和照片加以整理,于1951年出版了全部用我国资料编写而成的《病理学》。..[详细]

 北京协和病案室自1921年建立至今,共保存300万份病历,堪称世界上保存病案最多的病案室之一。至今,孙中山、张学良、宋庆龄、宋美龄等历史名人的档案仍完好地保存在协和病案库中。协和人认为,病历是医生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医生总结医学经验的第一手材料,对医教研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病史是有历史意义的公共财富,不能看成个人的小事而漫不经心,要对别人和后人负责。”医学泰斗张孝骞教授教导后辈人说。协和人在医学生时期和住院医师期间就接受了严格的病案书写训练。随便翻开医院某一天的住院病历,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字迹俊逸、语言流畅、图文并茂。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协和人对待病人的一片爱心、细心、责任心,对医学事业的虔诚。

  协和病历故事
  
林巧稚教授批改病历的故事
 在一次考试中,林巧稚要求医学生们观察产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一份病历记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
  林巧稚是我国医学界的一个旗帜性人物,她医术高超,德高望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由这位妇产科的大权威来做主考,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因为听说她对年轻医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家丝毫不敢松懈..[详细]
  
刘士豪教授与他的病历论文
 1934年冬天,1位因阵发性意识不清伴痉挛的矿工来到协和医院内科就诊。年轻的朱宪彝大夫通过问诊和查体意识到,这例患者虽然症状上像神经系统的问题,但似乎进餐后就会有不同程度好转,于是考虑到了“低血糖”的可能,患者被收入代谢病房诊治。当时已经是内科副教授的刘士豪指导下级医生对这位患者进行了仔细的临床观察..[详细]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