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山医院多项目获上海科技奖

作者:记者冯颖 编辑:张辉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日期:2012-03-30
导读

         2012年3月30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个项目获得表彰。其中,肝肿瘤外科樊嘉教授领衔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优化及复发防治策略”研究、骨科董健教授领衔的“骨缺损坏死修复的关键基础技术及临床应用” 以及由中山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基于超声造影确立肝肿瘤血供分型创建肝癌个体化微创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分别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内镜中心姚礼庆教授领衔的“治疗重度痔疮的技术——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的引进和改进”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2年3月30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个项目获得表彰。其中,肝肿瘤外科樊嘉教授领衔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优化及复发防治策略”研究、骨科董健教授领衔的“骨缺损坏死修复的关键基础技术及临床应用” 以及由中山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基于超声造影确立肝肿瘤血供分型创建肝癌个体化微创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分别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内镜中心姚礼庆教授领衔的“治疗重度痔疮的技术——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的引进和改进”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与中山医院在心血管研究方面开展密切合作的日本著名的国际心血管病专家小室一成 (Issei Komuro)教授荣获“上海市国际合作奖”,该奖项今年只有2位国际专家获此殊荣。

  肝癌肝移植更“有的放矢” 术后防治更“因人而异”

  中山医院肝癌肝移植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二位。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被称为“癌中之王”。

  近十余年来,肝移植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肝癌也成为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但目前,肝癌肝移植术后5 年内有26.5%的病人肝癌复发,因复发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52.1%。因此,降低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率成为肝移植治疗肝癌的重点和难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主任樊嘉教授是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由他率领的科研团队从基础到临床作了系统的研究,其“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优化及复发防治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该项目近日荣获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肝癌肝移植术前选择合适的受体是减少术后复发、保证疗效的关键。该项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上海复旦标准”。国外使用最多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是单纯依据形态学指标的“米兰标准”,该标准存在诸多缺陷,在学术界扩大“米兰标准”已成为共识。通过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的综合考量,研究组提出了“上海复旦标准”(即:单发肿瘤直径≤9cm,或多发肿瘤不超过3 个且最大直径≤5cm、全部肿瘤直径总和≤9cm,无大血管侵犯,无淋巴结及肝外转移),对形态学指标进行合理扩大,使之适合中国国情,在不降低术后生存率的前提下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受益于肝移植;另一方面建立术前血清学预测模型,两者结合使术前受体选择标准更具科学性,使有限的供肝脏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并显著提高肝癌肝移植疗效。

  国内外既往针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未有系统化的防治方案,研究组还制定了一套面向患者的术后复发防治方案,即以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为基础的具有抗复发作用的免疫抑制方案,在抗排斥的同时可有效防治肝癌复发;将分子靶向药索拉非尼与雷帕霉素联用以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该方案强调“个体、综合、规范”,明确了治疗方向,强化了医患互动,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个体化的治疗,明显提高了肝癌肝移植疗效,使肝癌肝移植患者5 年总体生存率达到65.5%,远远超过49.2%的全国总体水平。

  研究组在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转化应用于临床,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5 篇。

  可吸收“人工骨”为骨移植患者带来新希望

  中山医院骨移植技术和人工骨改良取得突破性成果,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伤、骨病、肿瘤等导致的骨缺损在骨科临床很常见,需进行骨移植治疗。据统计我国每年骨科手术超过150万台,但实际上需要做骨移植的患者超过350万人。骨移植中,也是几乎所有骨科手术的关键技术——成骨修复,是直接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大段骨缺损患者因成骨修复技术的提高,或将躲过多次手术,甚至是截肢的厄运。因此,探索成骨修复机制对于提高骨科手术的成功率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同时,骨移植来源也对骨移植疗效起决定性作用。目前骨移植来源为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均存在较大弊病,如两次手术、取骨量限制、传播疾病、成骨活性低下等。因此,目前一些骨缺损、骨坏死的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如大段皮质骨缺损,常造成肢体残疾和严重功能障碍;而由创伤、激素等引起的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致残率极高,目前的治疗方法均可能产生严重并发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董健教授是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由他率领的科研团队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其“骨缺损坏死修复的关键基础技术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在提高骨移植修复及人工骨成骨效能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及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该项目近日荣获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工骨的改良和应用:在国际上先后报道并证实了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成骨诱导因子、可吸收的“多孔人工骨”修复骨缺损,为β-磷酸三钙治疗骨缺损走向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人工骨由不可吸收到可吸收的转变;构建了富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人工骨”;利用人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目前,其中一些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大规模实施,在国际上成为主流。

  由于骨愈合机制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还改良了各种植骨及骨移植技术,改善手术方案,用以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骨折、脊柱肿瘤,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患者反映极为满意,举办全国性学习班推广,受益者甚多。

  该系列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19篇论文,国际上他引346次,包括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研究机构纷纷引用其研究成果,申请专利3项。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