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儿童期听力损失(主要由耳蜗功能丧失所致)的患病率,是1.2~1.7例/1000名活产儿。20%~30%的受累儿童有极重度听力损失。脑膜炎、迟发型遗传性听力损失或诊断延迟,导致该患病率不断升高,直到6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免疫接种、较多暴露于耳毒性药物以及近亲(结婚),(听力损失的)患病率较高。全球大约半数失能的听力损失病例是可以预防的。大约30%的耳聋儿童有另外一种失能,最常见的是认知损害8。
听力损失可由外耳至听觉皮质之间任何部位的声频信号传导受到干扰引起。声能被外耳收集,经中耳放大后传至耳蜗(图1)。这一能量传递启动了一个沿基底膜的行波,从而在盖膜与基底膜之间产生剪切力。剪切力使毛细胞的静纤毛倾斜,牵拉顶连接(tip links),并开放钾通道。钾内流在毛细胞内产生一个感受器电位,该电位随后导致谷氨酸盐分泌入突触间隙。动作电位在螺旋神经节细胞内产生,激活中枢听觉系统。这一过程的“电池”是耳蜗血管纹,它主动分泌钾到内淋巴中。
听觉测验可发现病变部位,并可以确定个体听力损失的特征(表1)。现在已经有可能检出耳蜗中的“死区”(内耳毛细胞分散丢失的结果9),并区分毛细胞功能障碍与听神经功能障碍(通过使用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10)。分子医学的发展已经提高了病原学分类(的能力),从而帮助确定了既往不能识别的耳聋病因的特征11(表2)。遗传性耳聋累及多种分子过程(图1),包括已知干扰转录因子、钾和氯通道12、连接蛋白类13和静纤毛14功能的基因突变。另外,有证据表明,遗传变异(例如线粒体突变)有可能导致对耳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增加。编码连接蛋白26分子的一个单基因(GJB2)通常与耳聋相关;该基因的突变中断钾的重复利用,导致钾蓄积,以及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英文全文:N Engl J Med 2010;363:1438-50.October 7,2010.(参考文献略)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