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将于6月29~7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前, 特地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李小刚教授。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当前大家对缺血性卒中的讨论热点及其看法、对IST-3试验的看法,并介绍其在天坛会上所作的“伴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报告重点等内容。
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协会急性期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李小刚教授
2012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将于6月29~7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前, 特地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李小刚教授。
:在今年的天坛会上,您将关注哪些内容?
李小刚教授:每年的天坛会都是我们国家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专家最全的一次脑血管病会议。今年的天坛会,我最关心的是可以采取哪些真正有效的行动以减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近半年来有什么新进展吗?
李小刚教授:最近半年,关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面,总的来说没什么特别大的进展。现在,血管再通治疗仍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溶栓治疗率、急性期病人及时到医院的就诊率均很低,从而影响了急性期的治疗率。因此,在这些方面我们的血管再通治疗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治疗;其次,是依靠一些新技术的进展,比如机械取栓、碎栓的血管再通技术,这可能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缺血性卒中,目前大家讨论的热点是什么?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李小刚教授:关于缺血性卒中,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早期的血管再通治疗问题。目前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的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静脉rt-PA的溶栓治疗。但其治疗的时间窗仍然很窄,是发病后3~4.5小时内。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各个医院的静脉溶栓率。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国家、患者的教育、医生的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因此,这是我们目前最关注的地方。另一方面是相关的新技术。由于现在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发展很快,我们需要关注它。但是血管内治疗的成本效益是一个问题。病人需花很多的钱可能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也是将来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因此,基于目前真正有效的静脉rt-PA溶栓治疗率如些低的情况下,提高其溶栓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对于近期公布的IST-3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6小时内静脉给予rt-PA的研究结果,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小刚教授:IST-3的研究目的是希望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时间窗再延长。从发病后的3小时扩展到4.5小时,是花了大概13年的时间所取得的进展。IST-3试验希望把时间窗提至发病后的6小时。我们希望得到一个阳性结果。我认为这个试验会给我们提出一个很有希望的前景,时间窗也许应该可以达到6个小时,但是选出真正适于发病6小时内溶栓的病人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您将在今年天坛会上就“伴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做发言。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报告的侧重点?
李小刚教授:在临床上,缺血性卒中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预后很差,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若不给予这部分病人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话,按照目前的治疗方法,其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非常高。
在此次天坛会上,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这个主题。第一,识别出伴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而且是适合溶栓的患者。这一点很关键,这考验的是临床医生的能力。需要医生在短时间内鉴别出是缺血性卒中伴有的意识障碍,还是其他原因伴有的意识障碍,然后再考虑溶栓问题。第二,这种病人的溶栓治疗方案可能跟一般的病人不完全一样,这值得我们去探讨,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静脉、动脉还是静脉+动脉?)。因此,我将根据所查阅的一些国际上相关治疗的文献,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挽救一些致残率、死亡率如此高的缺血性卒中病人。
:我国临床上对伴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卒中的溶栓策略,同国外或指南比,存在什么差异?
李小刚教授:关于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目前指南上没有单独地列举出来。国内外均缺乏这方面的证据,目前仍然是一些临床经验的治疗。在国际上只有一些病例报道的治疗,还没有相关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这些病人主要是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病人,这些病人往往有椎基底动脉的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预后相对较差,临床变化较多。这部分病人溶栓治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探讨。
相关链接: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