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H 秘书处主席尼尔森(Nilsson)教授在会上做了“ 患者血压管理最新进展”专题报告,本报记者就此热点话题与Nilsson教授进行了交流。当记者问及“为什么特别强调 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时,Nilsson教授回答到,高血压和2型 都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发生靶器官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器官损害包括左室肥厚(LVH)、白蛋白尿、视网膜病变和基于脑血管改变的认知功能损害,控制 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十分必要。
ESH 秘书处主席尼尔森(Nilsson)教授在会上做了“ 患者血压管理最新进展”专题报告,本报记者就此热点话题与Nilsson教授进行了交流。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特别强调 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时,Nilsson教授回答到,高血压和2型 都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发生靶器官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器官损害包括左室肥厚(LVH)、白蛋白尿、视网膜病变和基于脑血管改变的认知功能损害,控制 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十分必要。
多项研究已证实,控制2型 患者的血压可带来临床显著获益。因此,自1998年英国前瞻性 研究(UKPDS)结果发表后,对 患者进行更为严格的血压控制成为一种趋势。
国际指南的推荐意见是, 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目标应小于130/80 mmHg,但支持这一目标值的证据并不充分,甚至受到近年来发表的研究结果的质疑。
血压严格控制可减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CVD)事件危险,UKPDS研究还显示其可进一步减少视网膜病变。但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面,即:严格的血压控制增加了医疗花费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增加了敏感患者发生冠心病(CHD)的风险。
鉴于此,2009年ESH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对2007年指南进行了修订,主要意见概括如下:
1. 对于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采取弹性的血压目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将收缩压目标值定为小于140 mmHg是可以接受的。
2. 对于新诊断的2型 患者,应以严格控制其危险因素为治疗目标,然而,对于 病程较长并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可灵活掌握,以避免潜在危险。
3. 对于敏感患者,在降压治疗中应考虑到冠脉灌注不足和直立性低血压发生危险,并应尽量避免。
Nilsson教授还谈到,最近,《循环》杂志发表了一篇荟萃分析。该荟萃分析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现有证据提示,2型 、空腹血糖受损(IFG)及糖耐量受损(IGT)患者的收缩压控制目标定在130~135 mmHg 范围是合适的,在对血压进行更积极控制(小于130 mmHg)的人群中,可以观察到卒中风险的持续降低,但就其他大血管和小血管(脑、肾和视网膜)事件而言,患者并未从中获益,甚至严重不良事件风险有所增加。
Nilsson教授对记者说,我本人同意上述观点,对于大多数 患者,130~135 mmHg 的目标值较为合适。强化血压控制不能带来心血管进一步获益,反而可能增加CHD风险。
在2011年7月的《高血压杂志》(J Hypertens)还将有一篇荟萃分析论述这一问题,其结论也是强化降压能进一步预防卒中发生,但对降低心梗风险无显著益处。
当记者问及“这一结果是否适合中国患者?未来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时,Nilsson教授做了如下回答:中国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有其特殊性,卒中发生危险显著高于西方人群,控制卒中危险对于中国高血压患者很重要。因此,这些荟萃分析的结果是否适合中国患者,如何为中国患者所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据的支持。
未来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例如, 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策略问题,选择哪类药物更适合,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目标值与血压目标值及降压干预间的相互关联等,都需要进一步寻找明确答案。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