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陈某,女,81岁,发现血糖高30余年,胸闷20年,双下肢疼痛溃烂4月。患者特点:①患者高龄(81岁), 30年;②既往血糖控制不佳;③高胆固醇血症(TC 5.85 mmol/l,LDL-C 3.14 mmol/l);④出现多种靶器官损害( 周围神经病变、 足);外周血管病变(双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闫振成教授正在作病例报告
(点击查看大图)
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女,81岁,发现血糖高30余年,胸闷20年,双下肢疼痛溃烂4月。
患者病史特点:①患者高龄(81岁), 30年;②既往血糖控制不佳;③高胆固醇血症(TC 5.85 mmol/l,LDL-C 3.14 mmol/l);④出现多种靶器官损害( 周围神经病变、 足);外周血管病变(双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诊断
①2型 ; 周围神经病变; 足;②高胆固醇血症;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浅动脉闭塞,腓动脉狭窄,胫前、胫后狭窄,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D级,踝臂指数(ABI)0.18,0.27;③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治疗
①低盐低脂 饮食,适当有氧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由于肢体疼痛明显,运动强度为轻度为宜;
②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③他汀类调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2.6 mmol/l];
④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100 mg,1次/晚,氯吡格雷75 mg,1次/日;
⑤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有静息痛症状,行ABI、64排CT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左侧股浅动脉闭塞、胫前、胫后闭塞),手术指征明确,患者属于极高危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广泛,且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
术中造影显示,右侧股浅动脉闭塞,胫前、胫后长段闭塞,TACS D级,行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溶栓术。
术后随访2年,复查患侧ABI:0.64,0.64。
评论
本例患者系 合并外周血管病,病情复杂,控制较难,致残率高的特点。涉及的相关疾病有高血压、 、冠心病、肾脏损害、脂肪病变、肥胖、血脂紊乱等,多器官损害明显,为老年患者,需要有多学科背景的人员参与。对于该患者进行评估非常重要。
术前评估
1.症状评估:有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搏动动减弱。
2.辅助检查评估:多普勒检查:ABI 、64排CT或动脉造影。
3.分析评估结果:明确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程度。
4.确定治疗方式:介入手术(手术路径,翻山到右侧)+综合干预。
5.术中注意的问题。
治疗方法复杂
治疗涉及非药物治疗、多种药物和介入治疗及治疗方法的针对性组合,需要对外周血管病患者的病情有全面把握,需多重危险因素干预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
术后采用多因素综合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坚持长期 ,严格的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后随访、相关指标复查(间歇性跛行等级改善情况、ABI、皮温),长期随访。
干预策略
1.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①减少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摄入量,饮食中胆固醇含量低于300 mg/d,牛奶及奶制品摄入(100-200)g/d;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蔬菜水果摄入量约(500-600)g/d;③减少主食摄入,按标准体重和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要的热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约占总能量的55%~65%;④钠盐摄入低于6 g/d;⑤增加规律运动,运动形式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时间一般(30~40)分钟/次,一周不少于3次;⑥戒烟,限酒;⑦规律服药,坚持每天按医嘱服药。
2.
每2周安排1次 。
3.药物干预方案
(1)控制血糖用药:原则上根据患者的病程、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胰岛素释放曲线、肥胖程度及患者耐受情况进行选择。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病情较重或者出现并发症者建议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控制在糖化血红蛋白<7.0%。
(2)调脂用药:根据血脂异常的特点选择药物,以总胆固醇(TC)、LDL-C升高为主者选择他汀类,以甘油三酯(TG)升高为主者选择贝特类。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腰围水平,争取达到治疗目标并长期维持。
(3)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者应用二甲双胍。
(4)抗血小板治疗,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
随访结果显示,患者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LDL等代谢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患者靶血管未发生再狭窄,提示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可显著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本病例于外周和腔内血管病例讨论专场报告)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