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ResearchKit到底是什么?怎么玩?

        3月10日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发布了众所期盼的Apple Watch产品。虽然由于监测准确性问题以及某些监测项目需要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审批,苹果去掉了Apple Watch的健康监测功能模块,但在发布会上,苹果还发布了一款新的专门针对疾病的医疗软件平台ResearchKit,期望通过这款软件,将iPhone变为医疗诊断工具。

        关于推出ResearchKit的初衷,苹果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斯(Jeff Williams)说,目前医学研究仍有几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参与者难招募,医学研究往往需要大量志愿者参与;二是调查数据偏主观;三是数据发布非常频繁。苹果的思路是:既然迄今已售出7亿部iPhone手机,而每部iPhone手机都是一部能记录用户健康信息的智能硬件,何不利用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让其中的有志者参与到医学研究中?

        ResearchKit是专门针对医学研究的组件包,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医疗专业人士创建诊断类App,接入iPhone手机。目前,已有首批5个App加入ResearchKit平台,分别为由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健康学院、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和美国SageBionetworks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针对乳腺癌的Share the Journey,由斯坦福和牛津大学推出的针对心血管疾病的MyHeart Counts,由麻省总医院推出的针对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的GlucoSuccess,由西奈山医院和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推出的针对哮喘的Asthma Health,以及由罗彻斯特大学、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Sage Bionetworks联合开发的针对帕金森病(PD)的mPower。

        4月10日,Apple Watch将开始预约购买。正值第1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4月11日)前夕,本报特别采访了参与mPower开发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陈彪教授,就ResearchKit以及mPower为我们答疑解惑。

       收集数据,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陈教授说,ResearchKit这个平台,很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是收集数据,为研究服务。通过ResearchKit平台,mPower将使用户更容易签署知情同意并入组临床研究;可以通过对iPhone发出声音和通过手指敲击手机屏幕检测帕金森病相关症状,还可以通过让患者走动和站立,来检测患者的步态和平衡。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款App监测PD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等等。这些动态监测数据被传输到数据库,供医学研究之用。

        临床上收集数据从问诊上来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患者自述的,由医生提问题,患者来回答,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移动平台设置问卷来收集。还有一部分则要求医学背景,需要医生来解释,并且要现场看患者的反应。这部分数据就不能通过移动平台来收集。从检测上来说,像震颤、动作慢等症状,如果医生在诊室里诊治患者,主要是通过让患者做一些动作,由医生眼睛来观察,有没有症状、病情重还是轻,等等。当然,临床上也有专门检测这些症状的装置,比较客观。移动平台可以取代客观检测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更准确。

        但陈教授也说,互联网医疗不是单纯地获取信息和数据,而一定是在建立医生与患者一对一关系的基础上的解决患者个人问题的医疗服务。

        海量数据,值得期待

        关于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收集的数据量问题,陈教授说,这个完全不用担心。ResearchKit项目公布24小时内,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接到了11000余份参加心血管病项目的申请,5580人申请注册参加帕金森病项目。斯坦福大学评价说,我们做一项临床试验需要1万病例,通过全世界60个中心收集,需要花费2年的时间。而苹果这个项目短短24小时就有如此成绩,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假设苹果的7亿用户中有100万PD患者,其中有10%愿意参与这个项目,就是10万例患者,这个数据量就非常大了。共享数据,保留隐私

        苹果非常重视保护用户上传到ResearchKit上的数据安全性,每个App用户对其中的数据分享都拥有可靠的控制权,限制在什么时间分享给谁。其中的敏感数据仅医学研究者可见,苹果自己也不会查看这些数据。

        关于收集数据过程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陈教授说,医学中关于个人隐私有很规范的处理方式,第一个原则一定是知情同意。在移动医疗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一种职业上默认的关系,患者告诉医生与病情有关的内容,医生不能告诉其他人。那么,哪些内容属于不能公开的内容?与内容本身、采集方式、使用目的都有关系,但核心有两条:其一,如果是为患者服务,一定要征求患者同意,将数据保存在安全的地方,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其二,如果是做研究,一定要征得患者同意,要经过伦理审查,要有专业的机构保障患者权益。

        陈教授表示,关于保证移动医疗过程中的个人隐私,有很多原则,没有含糊的界限,办法也是现成的,但一定要有作为。政府和管理者必须制定明确的规定,要定义出来,划清界限,指导如何做;管理者和使用者要共同参与。目前,国家已开始研究和制定互联网医疗数据安全相关政策法规。

        分析数据,找到监测患者病情进展的那把“尺”

        通过ResearchKit平台收集到大量数据后如何处理呢?陈教授谈到,我们想知道如何监测患者疾病的进展,加重了吗?发展了吗?目前还没有好的“尺子”。如果不能衡量患者病情的变化发展,一方面无法进行药物调整,另一方面,不利于研发药物或手段延缓疾病进展。而通过这个平台收集大量数据并对之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哪些可以动态收集的

        指标确实是与疾病进展有关的,即找到衡量病情变化发展的“尺子”,今后医生就可以通过“尺子”来“测量”患者的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数据量越大,准确性就越高。

        推动移动医疗发展,让医疗更加人性化,让患者“有人管”

        陈教授说,苹果开发ResearchKit及相关App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符合基本医疗方式的平台,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关于ResearchKit平台及移动医疗如何改变医疗现状,陈教授谈到,它能够解决平时医生在医院、在诊室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远程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病情的感受,等等。讲到这里,陈教授举了个例子。有个患者进了诊室,老伴儿说,你看,到医生这儿病就全好了,也不抖了,走得也挺快,回家就不行。帕金森病会受很多环境因素影响,医生在患者就诊时看到的症状,不能代表患者病情轻重,必须要动态监测。在国外,诊室护士会常规电话回访患者,这个平台也是帮助医生进行回访的一种手段。

        陈教授说,医生要对患者进行管理,一定要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医疗服务最终目的一定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即使能够在网上对疾病知识进行咨询,但并不能了解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不能解决患者的问题。医疗的目的不是得出一堆概率,而是针对患者具体情况或疾病趋势拿出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医生参与。移动医疗服务应该是针对具体个体的,是一对一的服务,否则得出的只是数据和信息,而数据和信息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个体。

        移动医疗强调服务,强调建立关系,是一种O2O。建立关系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笼统来说,就是服务问题。移动医疗服务必然是有线上、有线下,否则不是完整的移动医疗。例如,医生只有见到患者,了解病情,为患者做一些基本检查,才能为其建立基本档案;很多治疗也必须是线下进行的,很多法律手续也要在线下完成。对患者的管理可以通过线上完成,患者也可以通过线上进行咨询。

        关于患者如何从中获益,陈教授谈到,患者最大的获益就在于,有人管了。当今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是,生了病,不知道到哪里就医。而移动医疗能为患者提供就医建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移动医疗就像是患者的家庭医生,在建立一对一关系后,可以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管理。可以是线下医疗服务的延伸,也可以由患者付费获得服务,即,建立明确的服务关系,有明确的责任义务。当然,如何维系这种关系是政府和商业模式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移动医疗还可以帮助人们在疾病的最佳干预时点进行早期干预。现代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疾病管理要前移,要重视预防;医疗管理要下移,要到社区去。例如,如果父亲是帕金森病患者,自己有帕金森致病基因,想提前干预,但不知道干预的最佳时点。这个时候,就有了管理需求,可以与医生建立关系,随身佩戴监测装置,一旦发现前驱症状,就可以开始干预。

        引起医生兴趣,让医生真正参与移动医疗

        陈教授一直强调,移动医疗,既然是医疗,就必须要有医生参与,没有医生参与就不叫医疗。当今时代,获取医疗信息非常便利,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诸多途径获得,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医生参与。而如果要针对某个具体个人进行医疗指导和管理,就一定要有医生参与。

        每位医生都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更多数据,对疾病进行分析,得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精准医疗会越来越关注每一个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医生的参与。ResearchKit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引起医生的兴趣,提高医生的参与度。这样就容易在网上建立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使得移动医疗真正发挥作用。陈教授说:“医生参与,才算触动了移动医疗真正的‘痛点’”。

        移动医疗让医生和患者得到解放,有助于推动中国医改

        陈教授说,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改变医疗模式甚至颠覆医疗模式,才是移动医疗的核心。

        移动医疗对于医生和患者都是一种解放,一方面,患者不需要频繁地跑医院,通过可穿戴设备,可以进行病情监测,也可以监测对治疗的反应,还可以进行线上咨询;另一方面,医生可以节省大量诊治患者的时间,可以管理更多患者,在接诊时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无论对于国家、医生还是患者都是有利的。因此,移动医疗作用很大,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

        移动医疗对中国医改将有巨大推动作用。国家需要研究一系列问题,包括信息如何处理、各方如何参与、医生角色如何设定,等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移动医疗是一种非常好的新生事物,促进我们去探索一些不同的模式来开展医疗工作。当然,其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看病更加容易,更加容易负担得起,看病更满意,人们更健康。

宣武医院跟Apple ResearchKit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Apple ResearchKit 和宣武医院合作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给从业人士的感觉就是,作为互联网产业龙头老大之一的 Apple 终于宣告全面进入医学 / 健康领域。当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有一些东西值得玩味。

        2014 年下半年到现在,称为医学互联网的第二春非常贴切(个人感觉 2010-2011 年阶段是第一春),各路人马纷至沓来,随便什么样的人物,只要宣告自己是玩健康的、搞医学的,基本上都会被各大新媒体炒上一炒,投资人也乐得施舍。

        医学和互联网(IT 技术)的关系绝非是”医生现在开始采用各种炫目的软 / 硬件设备了“这么简单。无论是有同学说的 iPad 查房还是各路可穿戴设备(血糖仪、血压仪、心脉仪)介入临床诊疗,都不可能成为医学互联网的未来,最最多只是一种形式(手段)而已。我这个论点投资人不喜欢,估计各路从业者也会不服气。这都没关系,让我们首先来看看 IT 技术和医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产物,叫做“医疗信息系统_百度百科”(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大家设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看病的景象,挂个号要挂号人员到病历架上于海量病历中找到专属于你的那份、检验结果出来后要检验人员声嘶力竭地大喊某某某过来拿报告、配个药药剂人员要在硕大的库房中上蹿下跳……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里显然存在着巨大的改造可能。

        以上场景无不提示一个核心问题:效率低下及其导致的资源配置混乱和浪费。这种情况老美早就注意到并着手改造了,相应的是诞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精益医疗”概念(“精益”这个词最近挺时髦的,实际上是个很老的词),在这个概念下又有人提出了医疗价值流的效率改善方法。而在这些理念指导之下的成品,又正好借助了当时 IT 技术的大腾飞,因而成就了医疗信息系统的诞生。

        请注意效率和医疗价值流两个词,前者指向医疗实践的高效,而后者指向患者的获益,这才是 IT 技术在改造医疗实践中的价值所在,而绝非 IT 技术本身的炫目和逼格。

        大家所不见的是,IT 技术或者互联网其实早已深入医疗领域,只不过更靠前端。例如前不久,罗氏制药收购了 Signature Diagnostics,后者来头很大却在普通消费者这里闻所未闻。其实该公司是搞基因库测序 / 分析的,非常典型的基因学大数据分析公司,这有什么用?当然是大数据筛选可能的靶向基因,开发靶向药物喽!类似的例子不少,貌似谷歌也给此类公司投过相当多的资金。

        另一方面,大家所见的是则为“创新思维充斥大脑”的各路国内创始人 / 投资人夸夸其谈,在他们的吹嘘下,医疗 + 互联网这一百亿蓝海,唾手可得,殊不知,多少愣头青早已樯橹灰飞烟灭了。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也有,国内比如华大基因,搞生物诊断,具有非常深厚的数据挖掘技术根底,也获得了不少投资人的青睐。当然和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医疗健康“似乎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所谓的 iPad 查房,这个东西与其说是跨时代创新(国内仅少数地方有试点),倒不如说是基于 HIS 系统的微创新——利用微终端整合各类信息,效率当然会提高了。想当年,我在医院,还得推着病例车,一页一页翻报告,还没到的报告则要临时电话检验科,他们在电话那端破口大骂:你们急死了,我们很忙的晓得伐?

        但是请注意,其本质是 HIS 的无线化,代表了效率的提升而不是医疗实践方法的变革。此类创新的持续性并不够(但是有市场)。在这个前提下,宣告 Apple 利用硬件进入医疗健康领域,是臆测而非推论——说白了,用 Surface Pro 也行啊,说不定更好呢?!

        所以说,所谓的形式革命不应判定为”体制改革“,离”颠覆“那就更远八只脚了。这一切都比不上 HIS 初来乍到时的震撼。我至今记得当年我院引入现在看来极为简陋 HIS 时上级医生的表情:这下周转率可要高多了。急的我们一班做事情的小医生直跺脚。

        好了,说回 Apple 的这次事件。Apple 一直没有玩医疗健康方面的可穿戴设备,即便 Apple Watch 出现,也没有刻意着力宣传它的健康应用。以为 Apple 足够笨,连草根可穿戴创业者都比不上么?当然不是!答案就在 Apple ResearchKit 中,5 个首发医学应用可供一窥一二,我尝试解读一下。

        这 5 款应用是:

        1. 针对哮喘的 Asthma Health;

        2. 针对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的 GlucoSucess;

        3. 针对乳腺癌的 Share the Journey;

        4. 针对帕金森的 Parkinson mPower,此款宣武医院将参与合作;

        5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 MyHeart Counts。

        首先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布会上,苹果的首席运营官 Jeff Williams 表示,ResearchKit 是一个开源的平台,旨在帮助全球的研究者们收集患者数据,促进帮助医疗研究。大家注意,这些应用是致力于数据、研究的。大家千万不要被研究和数据这种略显高冷的词汇所迷惑,这里的研究,我倾向于认为是”模式探索“,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临床试验(虽然也可以应用于临床试验,这里并不冲突)——我不认为 Apple 会短视到硬生生切入极小市场(相对而言)的临床研究上面。

        这里的实际意义是医患可以通过 APP 的直接沟通——基于研究工具或者基于评估工具的沟通——高效、直接、在同一语义纬度下进行对话(不再是一般网络平台的“医生,我走路气喘”这种描述的沟通了),以 Asthma Health 举例,请看:

        这里的意义非常大,没有医学背景的,看到这个,也许只会从设计(UI)角度来进行点评,而从我这个学医的人的视角出发,那就是患者终于可以在(临床)设定的角度下(是基于严格认真的临床评估工具的)来回应医生 / 描述病情了,这样的数据信度和效度当然是远远大于所谓互联网诊疗平台上的扯牛皮,比如以下是截取自某平台上的咨询意见,还只是一部分:

       那医师怎么评估病情呢?即便评估,从效率角度来说,医生需要付出多少能量呢?医生的实际工作状态真的允许他做这么低效的事情么?目前各大诊疗平台的创始人 / 从业人,你能拍胸脯保证每一条咨询都是来自医生的么?而且在这种乱七八糟的描述中,如果还要进行某些平台所宣传在线诊疗?这不是开玩笑么?

        效率问题是临床实践的终极问题,IT 技术 / 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要以改善诊疗过程中的效率而非形式的多样化为着眼点,HIS 的成功早已说明了这一点。说到形式多样,诸如视频看医生,轻看医生之类的创业,竟然能拿到投资,我是想不太明白的。这里多说一句,所有基于资源的医疗互联网策略,例如挂号、专家号之类的,其实和效率并不特别搭边,说的恶意一点,那是基于资源垄断的黄牛行为的技术化而已,其实想一下此类从业机构往往有着雄厚的官方背景就能知道一二了。

        效率之后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针对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的 GlucoSucess。

        又是体重、又是血糖检测,又是长期血糖指标。

        这是什么?我不打谜语了,这个就是更多公司炒作的概念——慢病管理。慢病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我看过很多相关 APP,乃至于血糖检测装置(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基本上致力于患者自己对自己血糖的监测和医生对监测结果的反馈。不能说这个不对,只能说并不算到位。正如我在上文中的潜台词,我认为,慢病管理的最重要层面是医患的互动(而非单纯的数据累积和定期拜访医师),这种互动一定是基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使问题复杂化的(效率问题),血糖监测只是其中之一而非全部。

        此处更正确的说法就是慢病管理需要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个可对话的平台,在此平台下要可以对疾病进行干预。这个思路的意思就是,在有平台的情况 i 下,可以引入硬件等后续工作,而非相反。我在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是什么样子的呢? - 科幻中对此有一些描述。

        这一点上,我个人不太认可匿名用户的答案,正好可以详细说明一下。我始终认为目前新兴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对现有的临床效率并没有极大程度地改善。首先是它们的使用方式并不能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使用体验(血糖、血压检测方式依然没有变化,而且学习成本很高),而由于使用麻烦,势必导致所取得的数据不太可能是“大量”的,于是更难以“大数据分析”(所谓某公司的生命时间医学服务【具体不太清楚了】,我就呵呵吧);其次它们所获取数据的价值其实也是远远被高估的或者数据类型不充分的(血氧仪、心脉仪)。譬如,高血压和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的疾病干预,绝非血压值和血糖值这种单一数值(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就能称为慢病管理的。所以我的认识是,只有基于源自医疗需求的 APP(并能结合实际的医疗单位)才是涉入慢病管理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硬件设备。PS:硬件设备的成本不高,且精度和可靠性其实很好(从业内人士处获得的消息),其难度在于算法——说白了,取得怎么样的数据,做怎么样的医疗决策并反馈,才是难点。

        然后我们看看 Share the Journey。Apple 不会傻到利用这款工具来构建乳腺癌的社交社区,最后引入医生对患者进行干预。那么苹果可能会想干什么?还是看图说话:

        问题之详细,远甚于其他 4 款 APP。但是作为肿瘤,我们知道医生给到的反馈其实也十分无力,那么这样做的原因似乎应该是“基于生活的流行病学调查”了(当然,也能用于紧急状态下的干预)。这个需求应该是切合研究机构需求的,当我看到合作方有 UCLA 公卫学院的时候,我想我猜到了至少一半。

        这里我又要补充了,昨天看到雷锋网上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说 ResearchKit 会颠覆医学研究?》,这绝对不是行业人士写的(即便信源是 Wired 又如何)。医学试验的控制条件绝非一款 APP 能解决的(未来也难以看到解决,而且 FDA 也从来没有批准过任何“在线试验“或类似的东西,也就是说,FDA 不认可此种数据),根本谈不上海量数据的意义(但是这不意味着不能利用它来管理入组研究的人员,貌似这是本次 APP 发布的目的?)此外,此文中提到的选择性偏倚问题恰恰正是临床试验之所以设计精细、条件控制严格的理由,反过来说,本身使用新工具带来的选择性偏倚(比如年轻人用的多,年纪大的用的少,专业 APP 男性用的多,女性用的少)才是大问题。总之这篇文章质量不怎么样,随便看看就行了。目前 APP 直接干预临床研究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已。

        接着是和我们宣武医院合作的帕金森 APP Parkinson mPower Study。如果说我的信息是全面的话,这款 APP 是 5 款中唯一充分利用到硬件的 APP。详细工作模式是利用 iPhone 传感器,通过 4 项测试,包括记忆游戏、手指点击测速、发音“Aaaaah”声波记录以及行走 20 步的运动数据,来判断用户的帕金森病症状。所以它的界面有些特殊,请看:

        这个可以说是 Apple 试水硬件的开始么?而这个试水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要显著高于一群玩票的血糖监测、血压监测、因为其本质是着眼于“诊断”的(已经不是神马慢病管理了哦),这难道不是远程诊疗的开始?这个野心脑洞我开在这里,就等后续的结果了。

        最后一个心脏病方面的 APP 与此类似,也用到了硬件设备,但是介入程度尚不及,因此不另作描述了。

        所以 Apple 这次推出了 5 款 APP,在我看来,布局的意义十分明显,不是简简单单地选中了 5 个疾病那么简单。应该说,这些 APP 的发布,很有可能会使行业格局得以转向,拭目以待吧。

        总结一下来说就是 Apple ResearchKit 揭示了 Apple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野心,它第一步选择与大型医疗机构进行合作,是非常踏实的。也许未来,说不定 Apple 能推出和我设想一样的产品,这时候真的是造福患者、造福全人类了,善莫大焉!

苹果发布全新医疗应用 ResearchKit

        苹果在今日凌晨的发布会上除了公布了AppleWatch发售细节以及发布了全新的Macbook外,还带来了全新的推出了针对医疗研究人员的ResearchKit开源框架,一款专为医学研究打造的软件基础架构应用,通过于全球顶尖的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强大的数据库,进行进一步的医学研究和诊疗等。而在发布会现场屏幕上首次出现了中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或将成为疾病数据收集的主战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 陈彪教授

        通过ResearchKit框架,医疗研究人员可以更方便地开发医学研究App,并通过苹果提供的三个模块——调查(surveys)、知情同意(informedconsent)和活跃任务(activetasks),收集数亿iPhone用户(在得到用户的授权后)的健康数据,以此来推进不同领域疾病的治疗方案研究。

        目前,已经有五款基于ResearchKit的应用,可检测帕金森症、肥胖症、哮喘病、乳腺癌和心血管疾病。由于人口众多,中国将会作为一个主要的应用场地。这五款应用即日起就可以通过AppStore下载。

        苹果运营高级副总裁杰夫·威廉姆斯称,mPower应用程序就是帮助用户了解帕金森病,并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一起开发医学研究网络。在舞台上,威廉姆斯向全世界展示了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使用iPhone的麦克风、触摸屏、振动以及利用步行平衡来测试。例如,让帕金森症患者对着iPhone说“啊……”,就能记录他们的症状。

        关于隐私的问题,苹果表示,将确保万无一失。杰夫·威廉姆表示,苹果将永远看不到你的数据,这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另一方面,用户将决定哪些数据是共享的,即便是苹果将不会看到用户的数据。

        既然是开源框架,那么这意味着在Android手机上看到基于ResearchKit打造的医疗检测软件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磨砂综合整理自36氪、网易数码、搜狐数码和中关村在线)

评论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486号

京卫网审[2013]第0193号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