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介绍
挪威科学家
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
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夫妇
英国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
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
193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他在1967年,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得了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之后,他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读博士后。1987年,他留校担任认知神经科学教授。目前,约翰•奥基夫教授是伦敦大学学院神经回路与行为中心主任。
John在1971年的时候发现当大鼠假设环境的一个特定地点时,大脑中的某些细胞被激活;而在其他地点时,其他的细胞被激活。他提出,这些“位置细胞”建立了环境的内部地图,这些“位置细胞”位于海马区的一部分。
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8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8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John B. Gurdon )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 )“因发现成熟细胞可经重新编程后而具有多能性(for the discovery that matu...[详细]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11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 Beutler)和法国(生于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因在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详细]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10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因对试管婴儿技术的贡献(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详细]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等3位美国科学奖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制而获此殊荣。[详细]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详细]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美国)、马丁·埃文斯(Sir Martin J. Evans,英国)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美国)。这三位科学家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详细]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6年,安德鲁·法尔(Andrew Z. Fire,美国)和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美国),因发现了RNA干扰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5年,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澳大利亚)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澳大利亚), 因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 (Richard Axel,美国)和琳达·巴克 (Linda B. Buck,美国),因其 关于嗅觉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3年,保罗·劳特伯(Paul Lauterbur,美国)和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英国),因其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2年,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英国)、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美国)和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因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而获...[详细]

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1年,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国)和保罗·诺斯(Paul M. Nurse,英国),因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瑞典)、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国)和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美国),“因其关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9年,美国科学家古特·布洛伯尔(Günter Blobel)“因发现蛋白质具有控制其在细胞内转运和定位的内在信号(for the discovery that proteins have intrinsic sig...[详细]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8年,美国科学家罗伯·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路易斯·路伊格纳洛(Louis J. Ignarro)和费瑞·慕拉德(Ferid Murad)“因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for their&...[详细]

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史坦利·布鲁希纳(Stanley B. Prusiner)“因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for his discovery of Prions - a new bi...[详细]

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6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彼得·杜赫提(Peter C. Doherty)和瑞士科学家罗夫·辛克纳吉(Rolf M. Zinkernagel)“因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详细]

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5年,美国科学家爱德华·路易斯(Edward B. Lewis)和艾瑞克·威斯乔斯(Eric F. Wieschaus)以及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因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详细]

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4年,美国科学家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Alfred G. Gilman)和马丁·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因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for their discovery of G-prote...[详细]

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3年,英国科学家理察·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和美国科学家菲利普·夏普(Phillip A. Sharp)“因发现断裂基因(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split&nbs...[详细]

199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2年,美国科学家埃德蒙·费希尔(Edmond H. Fischer)和埃德温·克雷布斯(Edwin G. Krebs)“因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详细]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1年,德国科学家厄温·内尔(Erwin Neher)和伯特·萨克曼(Bert Sakmann)“因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unction&nbs...[详细]

199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90年,美国科学家约瑟夫·默里(Joseph E. Murray)和唐纳尔·托马斯(E. Donnall Thomas)“因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详细]

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89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毕晓普(J. Michael Bishop)和哈罗德·瓦慕斯(Harold E. Varmus)“因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n...[详细]

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88年,英国科学家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Sir James W. Black)、美国科学家格特鲁德·B·埃利恩(Gertrude B. Elion)和乔治·希青斯(George H. Hitchings)“因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详细]

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87年,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Susumu Tonegawa)“因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genetic principle for generati...[详细]

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86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和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因发现生长因子(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growth factors)...[详细]

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85年,美国科学家麦可·布朗(Michael S. Brown)和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Joseph L. Goldstein)“因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详细]

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84年,丹麦科学家尼尔斯·杰尼(Niels K. Jerne)、德国科学家乔治斯·克勒(Georges J.F. Köhler)和英国科学家色萨·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因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详细]

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983年,美国科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因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for her discovery of mobile genetic elements)”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细]
评论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486号
京卫网审[2013]第0193号(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