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30周年——听高润霖院士讲过去的故事
我与《中国医学论坛报》可谓相交多年,30 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她时,立即就被吸引了。这份综合性的学术报纸内容非常丰富,以报道医学进展信息、介绍研究成果为主,新闻性与学术性兼顾,办得很有特色。在我们临床工作中接触到的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多个学科的疾病,《中国医学论坛报》丰富的内容对临床医生的成长帮助很大,非常实用。
多年前我曾有幸担任《中国医学论坛
报》循环专刊的主编,我们选择的内容新颖、报道及时,反映了高水平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循环专刊与其他专刊一起,成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块。..[详细]
顾复生教授“我愿意继续做你们的顾问”
 顾复生教授是从报社诞生之日就一直关心和指导报社发展的第一批专家理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回忆了在报纸起步阶段,“每1~2个月就开一次专家会议”。
  为了提高内容质量,报纸需要精心选择科学性和临床指导性俱佳的国内外文献。为此,早期的专家们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筛选、推荐国内外优秀文献,甚至组织翻译,“可以说专家亲自参与了办报”。
  直到今天,顾复生教授在全国各地开会时,仍不忘询问身边的医生是否经常翻阅《中国医学论坛报》。“我最近去武汉还问那些年轻医生,你们有没有看《中国医学论坛报》组织的关于RDN”……..[详细]
“与老朋友相约下一个30年”朱元珏教授谈与论坛报的渊源与约定
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30周年的特殊日子,我们这些“老朋友”不免要叙叙旧,聊聊那些过去的事。
  30年前,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不久,在那个信息不畅通的时代,《中国医学论坛报》的诞生为国内的临床医生打开了一扇窗。当他们及时读到国际上最新的医学信息时,都非常喜欢。
  30年来,我陪伴和见证了这份报纸的发展壮大。报社始终将服务读者放在首位,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不断开拓创新,通过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的不断变化,适应读者的需求。临床医生平时的工作都很忙,《中国医学论坛报》能够拥有目前如此庞大的读者群和忠实“粉丝”……..[详细]
传承创新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钱信忠部长和美国赛克勒先生高瞻远瞩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份专业报纸《中国医学论坛报》。
  30 年来令我难忘的是:①创建之初,在老卫生部的会议室,吴蔚然教授让老部长逐个叫出理事们的名字时大家欢乐的情景,从此我和《中国医学论坛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②最让我感动的是几位老总编辑胡启民、张林和照日格图在艰苦创业时的敬业奉献精神。我仍记得张林很多次在晚上为了几个名词或很细微的问题打电话征询我的意见,我知道她仍在办公室改稿或定稿……..[详细]
相识便如初相见 相知相伴三十年——听罗爱伦教授讲她和论坛报的那些事儿
在上世纪,早期医学期刊资料种类少、更新慢,《中国医学论坛报》的出现无疑让人眼前一亮,被她吸引理所当然。
  后来和论坛报社打交道日益增多,经常跟编辑们就一些英文研究的翻译问题进行讨论,我发现他们对报纸内容的态度非常严谨,完全是一个科学研究者的风范,这也是我对论坛报好感日深的原因。期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对“ 疯牛病”的报道,及时、严谨,讨论广泛,充分体现了论坛报的一贯风格。..[详细]
我有位30岁的老师
今年,《中国医学论坛报》迎来了30 周岁生日。这位中国医学界最高级别的行业论坛报纸“出生于”1983年的7月10日,她出生后两个月,我走进学堂,开启了人生学习的“大门”。
    殊不知,她的诞生会与我紧密相连。当我走进医学这个大家庭后,她成了我的好朋友、好老师。虽然我是一个农村中医医生,看似与她有些“隔阂”,没有共同语言,不知是她的怀抱温暖,还是她的外表华丽,或者说她本身就有与众不同的“ 逗人爱”的一面,我在1998 年与她相识后,就一见钟情,相依相伴十多年。..[详细]

从结缘到相伴,与报纸共成长

 17 年前,我从大学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记得那时的工作远没有现在忙,下班后也没有其他活动,就将很多时间花在学习和自我提高上。除了喜欢呆在科室里研究那些新到的监护仪、呼吸机外,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医院的图书室。也就是在那里,我开始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结上了缘。因为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是几乎涉及所有的临床学科,而《中国医学论坛报》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多学科知识集中的平台,所以我逐渐地就被吸引住。
  随着《中国医学论坛报》的不断发展,这份报纸不但容纳了医学领域的新闻,还有各学科的新进展、疑难复杂病例讨论……[详细]

一封感谢信

2013年的清明节前夕,我们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来信者是清华大学医院的张冀秦读者,她是一名医务人员,同时也是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曾是“乳癌患者援助热线”的志愿者,目前还在从事志愿者活动。
我分别于3月27日和4月4日收到贵刊邮寄来的《中国医学论坛报》和《乳腺癌患者教育手册》,真是久旱逢甘露,雪中送炭!因下周抗癌周,我们志愿者将去医院探访,届时,这些书刊将在我们中传阅,将成为我们与乳腺癌姐妹沟通、交流、答疑的指南和好帮手。太及时了!太感谢您了!
  清明本是个让人惆怅缅怀的日子……[详细]

“小”医生也会有大作为

今天,我又不禁想起毕业前那段彷徨岁月。如今我仍身在基层,当然也想去深造,去更高水平的医院学习工作。但同时我觉得基层单位也有可为,因为大医院虽大,但病患往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达到对公众bet188金宝搏官网登录窍门 的目的。基层却不同,与公众有足够多的接触,完全可以进行全面bet188金宝搏官网登录窍门 ,提高普通大众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这同时对大医院医疗活动也有帮助。健康知识素质的提高会增加就医依从性,改善医疗环境。虽然,很多普通大众仍不以为然,觉得未雨绸缪实在多余,但我相信,通过所有同仁一同努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医疗环境改善的时代指日可待。[详细]

与报纸从相识到相知

2002年,我获得了“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自此开始与《中国医学论坛报》结缘。当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去美国领奖和参观学习,对我是一个遗憾。谈到“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这个奖项的设置对于医生是一种促进作用,无论是评奖的过程,还是出国参观,都有助于医  生学习,包括在专业上以及在专业之外的人生历练方面。在那个时代,国内的评审奖项还并不多,能够通过严格的评审机制获得“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耀。自此,我与《中国医学论坛报》的接触开始频繁起来,与编辑们经常就许多问题展开讨论,包括我对报纸上一些选题的看法会及时与编辑交流……[详细]

信息渠道多元化,不变的是信赖

《中国医学论坛报》创立30载了,几乎与我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同步。在那个时代,医学信息的获得远不及如今便利和及时,医院图书馆里能吸引青年医生的,除了那些大约会延迟半年到一年的国际影印版专业杂志外,就非刚刚问世的《中国医学论坛报》莫属了。那时版面比现在少得多,印刷也远不及今日精美。可当时她几乎就是我们除本专业期刊外获取其他医学专科新  知识的唯一途径和选择。
《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后不久,在得到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支持后开始了“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评选。每年选取专业不同,但获奖者由此都会获得对学术生涯的支持。[详细]

评选-获奖-成长,一路相伴

我于2004年参加“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评选,除了获奖以后赴美学术交流访问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参加评选的整个过程。当年“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评选很严格,首先是医师报名、初筛和教授提名,然后医学会在全国50多名医师中筛选出11名候选人,最后进行现场英文比拼,由全国内分泌领域顶尖专家担任评委。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的导师史轶蘩院士对我进行了指导,在候选人研究课题都做得不错的情况下,现场演讲的表达非常重要,她嘱咐我把演讲当作讲故事。导师的教诲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比赛时发挥不错,最终顺利获得了那届“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详细]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