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大师对话 冠心病篇 在路上 梦想渐行渐近

纵观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与10年前相比,对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间的推荐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而霍勇教授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回归,他将其称之为一个高层次的循环。霍教授介绍道,以药物洗脱支架(DES)为例,10年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对置入DES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的推荐为3~6个月。2006年公布的BASKET—LATE研究结果,引起了广大学者对 DES支架内血栓的关注。该研究提示,由DES带来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降低的益处可能逐渐被DES迟发晚期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增加所抵消。同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的几项临床试验结果,也对DES的临床应用提出了挑战。上述研究结果的公布如重磅炸弹一般,在令人震惊之余,也引发了学界对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的讨论,甚至建议应终身应用。随着人们认识不断深入,加上技术的改进及他汀类等药物的使用,人们逐渐发现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的风险亦并不似想象中般严重。因此,随后2年的指南推荐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为1年。根据目前研究证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似还有再缩短的趋势,在应用新一代DES的情况下,与1年相比,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的终点事件并无显著差异。霍勇教授认为,上述研究虽然随访时间较短,尚待更长时间随访的结果,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时间缩短已渐成趋势。针对这一问题,Smith教授则认为,最安全地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时间即为遵循指南制定的时间。美国最新指南推荐,无论置入裸金属支架(BMS)还是DES,术后均须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详细]

2012大师对话 析证据 理念逐步更新

Cohn教授介绍,国际上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在某些特定类型冠心病患者中有令人振奋的疗效。而在许多其他类型患者中,如合并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的冠心病患者,有证据表明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疗效明显优于PCI。当冠脉弥漫病变、同一分支多处狭窄时,如在狭窄处置入多个支架,必将损害支架远端的心肌功能。因PCI术后保证支架远端的左室收缩功能对患者的转归极其重要,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日后一旦须行CABG时桥血管吻合所需的空间。因此,在许多心脏中心,单一冠脉内可置入的支架数量正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在未来几十年里,根据患者和病灶特点将冠心病分型,并针对各种亚型评价和比较CABG和PCI的早期和远期疗效,为患者选择最佳个体化治疗方式、提供更丰富和详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仍将是研究热点。胡盛寿教授谈道,2012年公布了ASCERT研究随访4年的结果,提示对65岁以上、2支或3支冠脉病变、无急性心梗症状的患者,CABG组死亡率显著低于PCI组。FREEDOM研究亦证实,对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和进展期冠心病患者,CABG疗效优于PCI。上述结果提示,CABG仍具有PCI不能完全替代的位置。同体外循环(on-pump)相比,非体外循环(off-pump)CABG的优点、风险和早中期结果仍无定论。2012年发布了2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CORONARY研究提示,on-pump和off-pump两组术后30天全因死亡无显著差异,off-pump组术后血制品使用率、围术期出血再手术率、急性肾损伤和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少;术后早期重复血运重建率显著升高。ROOBY研究提示,与on-pump相比,off-pump组术后有效血运重建率较低,术后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上述结果提示,off-pump在近期有优势,但远期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详细]

2012大师对话 心力衰竭篇 有突破 亦有争议

谈到慢性心衰药物治疗领域进展,黄教授认为不得不提的药物是伊伐布雷定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Greenberg教授表示认同。黄教授指出,2012年,伊伐布雷定这种新药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获得肯定,其主要依据为SHIFT及其分支研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指南中推荐该药用于已接受循证剂量有效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率仍≥70 次/分的患者,或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者。Greenberg教授补充,伊伐布雷定降低心衰患者心率、改善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病程进展是毫无疑问的,对单用β受体阻滞剂不能有效控制心率或β受体阻滞剂其他效应(如降压)限制其剂量滴定者,伊伐布雷定可作为一种补充用药。关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Greenberg教授指出,相关研究显示,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其可作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的一线用药。黄教授亦提到,既往该类药物只适用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者,根据EMPHASIS研究,其适应证扩大至NYHAⅡ级。RALES、EPHESUS和EMPHASIS研究提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伴收缩功能异常的心衰患者有效,Greenberg教授希望上述研究结果可推动其在合适患者中更广泛应用,并指出未来几年或许可自TOPCAT研究结果了解这类药物在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中是否安全有效。黄教授补充,对上述药物的认识使得慢性心衰治疗流程因此改变:先以利尿剂消除液体潴留,继而应用可改善预后的药物(主要为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并以滴定方法使其达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效果仍不满意时,首先推荐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而既往则是较平衡地推荐地高辛(适用NYHAⅡ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适用NYHAⅢ~Ⅳ级)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适用NYHAⅡ~Ⅳ级)。[详细]

2012 大师对话 心律失常篇 “律”动2012

CONFIRM试验首次证实心房颤动(房颤)维持可能与局灶激动或房颤转子(FIRM)有关,对房颤患者,针对FIRM的消融联合传统消融可获得较单纯传统消融更高的成功率,其意义得到两位教授肯定。Day教授认为其带动了识别和标测房颤转子和驱动子的其他技术设计。张教授同意并补充,其对提高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尤其是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意义重大,在研究治疗目标的同时对机制的探寻也更深入。治疗:用药仍在权衡,技术不断创新。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房颤处理指南中已将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张教授指出,就我国而言,药物仍是房颤主要治疗手段;对阵发性房颤,在国内领先中心由经验丰富术者行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华法林是目前预防房颤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首选,但其局限性限制了临床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须监测,可更有效减少出血,但价格贵、无监测指标和有效拮抗剂,在我国能否取代华法林还待验证。房颤节律与频率控制也频遭探讨。Day教授提起,《循环》(Circulation)一项研究报告,在房颤患者中,节律控制策略与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低相关,该获益在卒中中危或高危患者中尤其显著。张教授评价,房颤最终一定是以恢复窦性心律为理想目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恢复心功能和预防卒中目的。虽然AFFIRM研究曾显示房颤节律控制和室律的远期影响相同,建议不必过分强调节律控制,但其在研究人群和节律控制方法方面存在局限性。随着治疗手段改进,节律控制应成为最重要目标。[详细]

经皮瓣膜介入治疗篇 瑕不掩瑜 未来可期

据葛均波教授介绍,自2010年PARTNER研究结果公布以来,TAVI引起了国际心血管同行的高度关注,TAVI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截至目前,全球已实施6万多例TAVI手术。国内至今已有数家医院累计开展近40例TAVI手术,积累了一定经验。2012年,TAVI相关研究取得较大进展。FRANCE -2及PARTNER-A研究2年随访结果为TAVI提供了更多证据,再次证实TAVI在高危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中的疗效,而吕迪格·朗格(Ruediger Lange)等在低危患者中的研究则为在低危患者中实施TAVI带来希望。基于目前令人鼓舞的研究证据,2012美国多学会TAVI专家共识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对TAVI治疗作出了建议。美国多学会TAVI专家共识建议对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行TAVI:重度症状性、三叶性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S),解剖适合TAVI,预期寿命>12个月,外科手术禁忌;对于外科手术高危[PARTNER研究标准: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8分]且解剖适合的患者,TAVI可作为外科手术之外的另一种合理选择。ES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提出,重度症状性CAS、“心脏团队”认为不适合外科手术、预期寿命>12个月、预计TAVI术后生活质量可以改善的患者为TAVI的Ⅰ类适应证(B级证据),而适合外科手术的高危、重度症状性AS,但“心脏团队”根据患者的个体危险分层及解剖合适性倾向于实施TAVI术的患者为TAVI的Ⅱa类适应证(B级证据)。[详细]

高血压篇 2012,我们的收获与思考

2012年5月以来,欧洲7国及ESH陆续出台立场声明,总结现有经验,指明研究方向,规范经皮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健康开展。我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也就RDN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做了初步尝试与研究。6月19日,《中国医学论坛报》邀请高血压、心脏介入、肾病领域多位权威专家,就“RDN在中国的知与行”展开研讨。适应证是讨论焦点之一,专家认为,只有经有资质专科医生判定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才可考虑作为RDN适用人群,并强调须认真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影响降压药疗效的因素。HTN-3研究(计划纳入530例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对照组接受假手术)目前正在进行。谈到RDN,Mancia教授首先对其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广阔前景予以肯定。关于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Zanchetti教授指出,不仅是因为有相当多患者血压很难降至靶目标,而且还涉及病理生理机制。但三位教授一致认为,RDN目前仍需更多研究证据支持。至于具体需在哪些方面开展研究,三位教授发表了各自观点。Mancia教授认为以下数据是必需的。首先,鉴于会对肾动脉造成一定损伤,须获得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其次,目前关于去神经降低动态血压有效性的证据有限,仍需更多相关数据。再次,应阐明去神经后为什么患者需服用的药物仍与之前类似。最后,近期研究显示多药治疗可能标志着心血管风险不可逆,那么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是否可减少心血管事件,血压须降至多少才会减少,均须证实,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
Zanchetti教授提到,虽然Symplicity-1和Symplicity-2研究提供了支持性数据,但仍需基于动态血压监测的安慰剂对照研究,以明确入选患者确实为难治性高血压,并在降压效果中排除“白大衣”因素干扰。究结果能回答目前的一些质疑。[详细]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