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雷德(Reed)等报告,在皮肌炎(DM)患者中,外周血Ⅰ型干扰素(IFN)诱导的基因(IFIT1、G1P2、IRF7)和趋化因子(I-TAC、IP-10、MCP-1)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是判断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活动的生物学指标。
病因病理研究
疾病标志物与发病机制
美国学者雷德(Reed)等报告,在皮肌炎(DM)患者中,外周血Ⅰ型干扰素(IFN)诱导的基因(IFIT1、G1P2、IRF7)和趋化因子(I-TAC、IP-10、MCP-1)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是判断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活动的生物学指标。
日本学者中岛(Nakashima)研究发现,与抗CADM-140抗体阴性、合并急性/亚急性肺间质病变的IIM患者相比,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6和IL-10水平显著较高,而IL-12和IL-22水平则显著较低;但抗体水平与患者的生存率无直接相关性。另一日本学者桑名(Kuwanaz)亦报告,IIM患者的预后与肌病特异性抗体无相关性,而甲床周的皮肤溃疡是预测DM预后的最佳指标。
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是IIM的特异性抗体之一,法国学者布洛克-凯拉特(Bloch-Queyrat)等报告,抗SRP抗体的滴度与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呈正相关;抗SRP抗体主要沉积于病变肌细胞的内质网,可直接导致肌细胞损伤和肌力急剧下降,提示了该抗体在IIM发病机制中的直接作用。
成人与儿童IIM患者病理表现存差异
巴西学者晋加(Shinjo)等比较了未经治疗的DM成人和儿童患者肌肉中浸润的炎性细胞的差异,结果发现,CD4和CD8阳性T细胞在两组患者间的浸润情况无差异,但CD20+B细胞在成人DM中更常见,且主要位于肌内膜和血管周的肌束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类分子在儿童患者中的表达更突出,MHC-Ⅱ类分子在成人患者中更明显。但未发现上述差异与临床表现有相关性。
临床研究
他汀相关性肌病特点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斯泰恩(Christopher-Stine)报告,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中,约5%可出现非特异性关节肌肉疼痛症状,但血清CK水平正常;有CK水平升高>1500 IU/L者约达0.16%;在停用他汀类药物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缓解,并仍可再次应用他汀类药物,但部分患者的肌肉症状及CK水平将持续升高。
他汀相关性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其可能与遗传基因异常相关,如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乏、肌腺苷酸脱氨酶缺乏症患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高。
评定IIM疾病活动有标准
在今年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上,美国学者赖德(Rider)报告了由50位儿童和成人风湿科医师及神经医师共同制定的IIM疾病活动性评定标准(见表)。
该标准中的评估内容包括医师的总体评价、患者的总体评价、肌力、骨骼肌外受累情况、躯体功能评估[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和血清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共6项。若为儿童患者,还应包括儿童健康问卷评估(CHQ)。
针对上述各项,都设定了轻微、中度和明显改善的标准。专家组认为,在上述7项中,至少须2~4项均有改善才可认为患者病情有改善,而明显改善则须至少5项指标获得改善。
激素联用免疫抑制剂或不增加IIM疗效
在临床上,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IIM的首选药物,但确切疗效尚有争议。
英国学者戈登(Gordon)报告了一项为期1年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以观察二线药物甲氨蝶呤(MTX)和环孢素A(CsA)对IIM的疗效。研究分为4组:激素+安慰剂、激素+MTX(15~25 mg/w)、激素+CsA[5mg/(kg·d)]和激素+MTX+CsA,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苏博汉-彼得(Bohan&Peter)有关多发性肌炎(PM)/DM的诊断标准且处于疾病活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治疗12个月时肌力的改善情况,次要终点为躯体功能改善情况、30米步行时间以及血清CK和血沉(ESR)的变化。
结果为,与治疗前相比,4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主要及次要终点指标均获得显著改善,但4组间疗效无明显不同。因此,对于IIM患者,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MTX或CsA或两者联合)并不能增加临床疗效。
但须注意的是,该研究的样本量偏少,共入组患者58例,而完成研究者仅有33例。因此,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专题报道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