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病患者一年开药能省400多元、在二级医院看感冒少花近40元、一级医院患者随时可转入医联体内上级医院……沈阳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8月26日零时启动以来,每天记者都能从一线采回这样的好消息,而记者从沈阳医改办了解到,医改一个月以来,115家参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共节约药品费用1.33亿元,三级医院门急诊就诊人次减少,二级及以下医院门急诊就诊人次占总诊疗量比例上升,分级诊疗趋势初显。
特病患者一年开药能省400多元、在二级医院看感冒少花近40元、一级医院患者随时可转入医联体内上级医院……沈阳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8月26日零时启动以来,每天记者都能从一线采回这样的好消息,而记者从沈阳医改办了解到,医改一个月以来,115家参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共节约药品费用1.33亿元,三级医院门急诊就诊人次减少,二级及以下医院门急诊就诊人次占总诊疗量比例上升,分级诊疗趋势初显。
连续一周内,记者专访沈阳市卫计委及沈阳市医改办相关负责人,他们告诉记者,医改的最终目标是“拧干”药价中的虚高水分,降低其中的虚高价格,医改就是要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让医生回归临床,确保患者利益最大化。
专家声音:不断“拧干”药价虚高水分
医改现状:药价平均降35%左右
据沈阳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称,改革就是改掉当前部分公立医院存在的逐利机制和弊端,“而且必须改掉这个弊病,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让医生回归临床,让医生全身心都在患者身上,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体现在“三个最大化”,即患者利益最大化、医疗质量最大化、医疗安全最大化。而医改“掐断”药品15%的加成,就是促进患者利益最大化的直接体现,“这还不够,接下来仍要不断把药品虚高价格水分拧干。”
沈阳市参改的115家公立医院,取消15%加成后,统一在辽宁省药品采购平台上购药,药价还会平均下降近20%。“这下降的20%,是在辽宁省去年的采购平台价的基础上下降20%,加上取消药品加成的15%,总的来说,药价平均降35%左右。“这个力度还是很大的”。
辽宁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陈晓虹认为,目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慢病患者是就医的主要人群。需要做手术的毕竟是少数人,大量慢性病、老年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定期做检查。慢性病、肿瘤化疗等患者都是受益人群。
不仅取消药品加成,还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目的是压缩药品从生产厂家到医院之间的中间环节,降低虚高价格。两票制,即从企业到医院只能开两张发票,企业给经销商一张发票,经销商给医院一张发票,省去中间环节,挤压药价水分。“通过这两个大动作,眼下患者到手的药品是剔除了近35%虚高水分的价格。”相关负责人称,药价要降到彻底把药品价格中的虚高水分挤掉,这是终极目标。到那个时候医生就是全身心的给患者看病,患者适合用什么样的药,就给患者开什么样的药,杜绝医生给患者开药与个人利益挂钩。
CT、核磁等700多个检查项目都降价了。这部分费用的下调,就是让医院不要指望做检查来挣多少钱,“CT等检查就像部队的侦察兵,就是辅助检查,就是帮助医生诊断,降低检查项目价格就是让医院明白不能靠指望多开检查单子来挣钱。”相关负责人称,这样就倒逼这些医院改变经济运行机制,促进合理用药,不能像以前开大处方、过度医疗,“将药品和CT、核磁等化验项目计入医院的成本,以后医院就不会比拼机器先进,不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仪器了。这步的改革就是开了多少的辅助检查,开多少化验,和医生、医院收入没有任何关系,医改的第一步就成功了。”
专家声音:诊疗费绝对不是挂号费的变相涨价
医改现状:体现医护人员劳动价值
“过去护士的一级护理一天9元钱,所谓一级护理就是一小时观察患者一次生命体征,一天下来24趟,一趟才0.375元。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太低。”相关负责人称,医改目标之一就是不依靠开药赚钱,不依靠机器的运转来赚钱,而是依靠医生、护士的技术和服务来赚钱。从靠卖药赚钱变成卖服务赚钱,为患者更好地临床服务。“像特护,在ICU里面时时刻刻看护患者,医改前是每天60元,现在每天90元,这个增长幅度并不大,但是体现了对医生和护士劳务付出的一种尊重,调动了医生护士的积极性。”
“终于感觉自己有点价值了!”一位医生在医改后首个工作日在朋友圈里这样说:早上我问一位老患者,我的号都涨到60元了,你还挂我的号不嫌贵啊,他告诉我说:“你的技术值这个价,我认可”。
医院的收入也是要腾空间,调结构,促进收入结构优化。比如,医院一年收入1个亿,药品、耗材占医院收入的50%左右,检查检验收入占30%,医生护士的技术劳务才占20%,现在调整结构就是要把医生护士的技术劳务提高上来,其他的都降下去,总的来说,并不会增加患者的负担,也没有增加医保资金的负担。“医改诊疗费拉开档次,其实也是运用价格杠杆,合理调节医疗资源分配的举措。以前许多患者本来病情不重,却都去挂名医号,严重挤占了本该分配给重病、疑难病患者的诊查资源。”
“诊疗费绝对不是挂号费的变相涨价。”一位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医药分开改革的目标,一方面要切断医院、医生靠“开药”赚钱的补偿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获得合理补偿。在她看来,这也是提升服务的动员令。但就患者个体而言,由于在就诊疾病、治疗方案、治疗周期等方面存在个体化差异,费用会受到不同影响。短期看,不同患者费用有升有降,不太均衡,但从长期看,诊疗服务费的调整和规范,最终是让百姓受益。
专家声音:区域一体化是医改方向
医改现状:避免重复检查,节省治疗时间与费用
以前抽血化验得去大医院排队,之后,还要去取结果。验个血,没有小半天时间根本不够。如今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完成此类检查,省时省力,检查结果跟大医院通用。记者了解到,和平区区域中心实验室,作为沈阳市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单位,已实现检验数据全区共享。
“医改的方向就是区域一体化。”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比如让患者的检查结果得到互认,省去患者从这家医院到那家医院,还要重复做检查的时间。这就要依托独立的医疗检查检验机构,实现医学检验与医疗活动的分开。
目前,每个医院都设有化验、影像中心等,采购专业的检验设备,不仅投资巨大,也属于重复性资源。目前沈阳有两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均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体系,说明该实验室的化验结果是得到国家认可的。国家现在提倡独立的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这不仅有利于医学检验技术朝着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而且有利于医学检验资源的均衡分布,从而推动医学检验技术不断提高。如此,患者可以到专门的医学检验机构做检查,然后拿着符合“标准”的检验结果到任何一家医院看病,也就会得到“互认”。
他分析说,对小型医院、社区医院来说,受限于技术和设备,许多检验无法自己做,必须外送给第三方检验;对于大型医院来说,有的常规检验项目每天数量饱和,超出医院自身检验能力的部分就会交给第三方检验机构;另外就是特种检验项目,有的检验项目一家医院每年做不了几例,为此设置专门的检验人员和设备显然会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检验一般也都会委托给第三方机构。“沈阳现在已经有两家医学影像中心,之后陆续还要开展。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将在不影响疾病诊断治疗的情况下,避免重复检查,大大节省患者治疗时间与费用。”
专家声音:分级诊疗是医改的重中之重
医改现状:基层医院门诊量小幅增加
“医改启动后一周,医院门诊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35人,医疗收入(诊查费、中医辨证费等)同比增加4万元,门急诊药品收入同比下降了7万元,CT等大型设备检查、验血等化验费用都有所降低。”沈河区人民医院院长张伟告诉记者,作为医联体成员单位,该院与骨干单位市红十字会医院、龙头单位省人民医院建立了转诊绿色通道,目前上转的患者比大医院下转的患者多一些。医改后,患者有望进一步下沉。
在浑南区中心医院,记者看到这里的外科病床可以用“一床难求”来形容,院长陈荣宗称,外科开展的阑尾炎、疝气、腹腔镜等手术,职工医保报销90%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报销75%,再加上此次医改并未将二级医院手术费上调,所以在这里做基础性手术还是相当划算的。“附近的老百姓相当认可我们,这不又开始‘排床’了嘛!”
“分级诊疗成功之日就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功的标志。而分级诊疗首先是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制的服务。”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医院要想把患者吸引在基层,首先医生得有能力。“基层全科医生的数量不够,各个区县每年都在有计划的招收全科医生,保证足够数量的同时,能力还要有提升,才能让居民跟家庭医生签约。”
据了解,现在沈阳市全科医生总量为1538人,比照国家每万人拥有2名至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按沈阳市800多万人口计算,目前至少需要2400名全科医生,眼下,这个缺口在1000人左右。“近年来,沈阳市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每年都招聘并培养社区全科医生,逐渐改变基层医院人才匮乏的局面。尽管如此,社区基层全科医生缺口仍然很大。”
分级诊疗的第二步,当家庭医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比如 患者血糖水平波动,且出现并发症的时候,要通过医联体往上级医院转诊。“医联体是分级诊疗的载体、纽带和桥梁。沈阳市医联体设计分三层:若干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是一层,是成员单位,市管三级是中间层,称为骨干单位,省管三级医院是龙头单位,形成‘1+1+X’模式,然后层层转诊。在三级医院治好了之后,再转回基层医院康复,有问题了再去三级医院治疗。”
相关负责人分析说,现在医联体的转诊还不是很顺畅的原因:首先是信息化手段不先进,比如,皇姑某区级医院是医联体的基层医院,有患者要转诊去市四院,首先得把患者的资料、化验检查的片子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上传到市四院,“而现在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目前沈阳46个医联体,有些医联体互联互通信息化程度高,有些就达不到效果。这也是目前各个医联体急需解决的问题。”
沈阳医改“满月”:
从量变到质变仍有路要走
8月26日零时,沈阳医改正式启动。时值医改“满月”之际,医改办发布医改最新变化数据,这些数据背后的实质是沈阳就医环境的改善和患者钱包里实实在在的实惠。一些普通病、常见病和日常开药逐步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有所缓解,基层卫生服务的作用正在逐步发挥,取消药品加成,打破了“以药养医”机制,更好地体现医务工作人员的价值,也让老百姓得到了切实的优惠。
为保障医改平稳过渡,沈阳各家医院早已开始准备工作,预备各种应急预案、升级系统、调整药品、调整系统价格,医改前连续多日医护人员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奋战,只是为了8月26日起的医改有条不紊。在这次医改中,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医疗工作者,都由衷地希望系统的更迭、价格的调整,不影响患者顺利就医,因为医生永远是那个见到患者治愈的笑容时最高兴的人,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保障每一位患者的正当利益。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各家医院随处可见志愿者和医务人员耐心解答患者问题的身影。他们认真负责、加班加点的工作,保障了医改政策的顺利落地。正如他们所说:医改路上,医患同行!
医改启动1个月以来,本报记者和医院、医护人员一起见证着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刻,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医改一线,从医改零时启动到医改后每天到医院“踩点”:从综合医院到专科医院,从三级甲等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都最直接地感受着医改带来的变化。沈阳日报也给予医改这一重大事件高度关注,在1版、2版等重要版面刊发医改动态,本报新媒体也同步跟进,点击率突破同题材稿件的历史新高。
沈阳医改满月之际,总体平稳,效果初显。但是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量变到质变仍有路要走。医改关键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如果健康是老百姓获得感的主题,那么医改就永远在路上。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