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46岁,主诉“活动性呼吸困难1个月,加重伴发热半个月”。临床诊断为多发性肌炎,并累及肺脏,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激素治疗有效。在感染控制后,针对肺脏受累,应考虑加用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
Step 1 主诉、起病及外院诊治经过
患者女性,46岁,主诉“活动性呼吸困难1个月,加重伴发热半个月”。
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楼时呼吸困难、气短、乏力,休息后缓解;半个月前,症状渐加重,平路步行50米感呼吸困难,轻咳,有少量白黏痰,发热,体温最高38℃,午后为著,伴乏力、盗汗及肌肉酸痛。外院胸部CT示“肺炎”,抗感染治疗1周无效。入院前2天,患者体温最高升至39.5℃,予退热药可降至正常,安静状态下有呼吸困难。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结核病史。
患者为中年女性,亚急性起病,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
在临床上,呼吸困难十分常见,其鉴别诊断涉及呼吸、心血管、神经、精神、血液等多器官系统。
对于呼吸困难患者,要详细询问其起病方式、诱因、表现、缓解或加重方式,初步判定起病部位和可能的病因。咳痰、喘息、胸痛、发热及昏迷等伴随症状,对呼吸困难的鉴别亦具重要提示作用。为更好地描述呼吸困难的程度,体现疾病的进展,可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MRC)推荐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医生不仅要勤于观察,勇于思考,也要善于倾听。患者的叙述正是构成诊断的基石。
患者既往体健,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除伴咳嗽、咳痰的呼吸系统症状外,还有乏力、盗汗及四肢肌肉酸痛等显著的全身症状。外院胸部影像提示肺内病变,按社区获得性肺炎抗感染治疗,呼吸困难和发热均无缓解。
对于此类患者,须考虑肺部感染性(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肺脓肿及肺结核)和非感染性疾病[包括间质性肺疾病、小血管炎、肺栓塞及肿瘤(如淋巴瘤)等]。
Step 2 入院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初步诊断
2010年1月,患者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8.4℃,脉搏9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10/70 mmHg。神清,精神弱,呼吸急促,可平卧。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吸气相爆裂音。心律齐,P2>A2,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未见杵状指(趾)。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0.3×109/L,中性粒细胞74%。C反应蛋白(CRP) 0.55 mg/L,血沉(ESR)42 mm/h。血气分析(未吸氧,安静):pH为7.468,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 mmHg,氧分压(PaO2)52 .4 mmHg,HCO3-23.3 mmol/L。胸部HRCT: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影,多叶段的斑片、实变影,以中下肺为著(图1)。
患者查体示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双肺爆裂音、心音P2>A2;血象轻度增高,ESR快,CRP高;血气分析提示I型呼吸衰竭;胸部HRCT提示肺脏弥漫性病变,实质和间质受累。
根据上述特点,首先考虑诊断为间质性肺炎;其次,须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相鉴别,进行病原学检查,对诊断和鉴别具重要意义;此外,还须与肺结核及肺小血管炎相鉴别。
Step 3 追问病史、进一步检查及诊断
患者病程中有双上肢抬举困难,双腿上楼、蹬车无力,双侧股四头肌压痛,伴口干。
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7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0 U/L,磷酸肌酸激酶(CK)1578 U/L,乳酸脱氢酶(LDH)738 U/L。免疫:IgG 1860 mg/dl,血纤维蛋白原426 mg/dl,抗核抗体胞浆1:3200阳性,余(-)。痰涂片:革兰阳性球菌大量成链,革兰阴性杆菌中等量。血降钙素原(PCT)0.18 ng/ml,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抗体(-),EB病毒、巨细胞病毒抗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抗酸杆菌(-),巨噬细胞5%,中性粒细胞90%,淋巴细胞4%,嗜酸粒细胞1%。经支气管透壁肺活检(TBLB):肺泡间隔增宽,轻度胶原沉积,肺泡腔内可见渗出性机化。肺功能:用力呼气肺活量(FVC)1.4 L (占预计值47%),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1 L (占预计值44%),FEV1/FVC 79.8%,总一氧化碳弥散量(TLCO SB)占预计值9.4%。
患者无结核接触史和易患因素,多次查抗酸杆菌阴性,肺部影像不符合结核表现,基本可除外肺结核诊断。患者无肺泡出血,无肾脏及上呼吸道受累表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不支持肺小血管炎诊断。
患者肺功能表现为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量极重度减低,符合间质性肺炎病理生理改变,与严重的氧合障碍平行。TBLB支持间质性肺炎诊断,结合患者肌肉受累,可能存在多发性肌炎,合并支气管肺细菌感染。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炎性肌病,出现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伴乏力、纳差、发热及体重减轻等全身性表现。急性期血清肌酶明显增高,CK升高程度与肌肉损伤平行。肌炎特异性抗体阳性具临床意义。肺脏受累常表现为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既可以是多发性肌炎的首发表现,也可出现在病程中其他时间,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和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较常见,重症患者可出现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
多发性肌炎累及肺部易被误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但前者病原学检查阴性,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其诊断须依据症状体征[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爆裂音、杵状指(趾)]、胸部影像(双肺弥漫性或多叶段磨玻璃影、实变影、网格影)、肺功能[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弥散量降低]及免疫指标(CK、LDH增高,肌炎特异性抗体阳性)综合分析,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做出判断。
Step 4 病情进展与治疗
患者接受氧疗、抗感染及甲泼尼龙80 mg qd静滴治疗。呼吸困难继续加重。胸片示双肺弥漫磨玻璃影,以中下肺为著(图2)。血气分析(储氧面罩,>10 L/min):pH7.485,PaCO232 mmHg,PaO247 mmHg,HCO3-24 mmol/L。
入院后第5天,行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1周后,氧合改善,胸片双肺弥漫磨玻璃影吸收好转(图3),肌酶降低,CK 201 U/L,LDH 520 U/L;第9天,病情恶化,胸部HRCT示双上肺弥漫磨玻璃影和小叶间隔增厚(图4)。
患者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对症和支持治疗,肺部阴影渐吸收,氧合改善,肌酶渐降为正常。此时病情加重原因考虑为合并肺部感染,尤其是机会性感染。
据患者影像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考虑为卡氏肺孢子菌感染,予复方磺胺甲唑口服,联合甲泼尼龙治疗。
肺孢子菌可在人体肺泡I型上皮细胞表面黏附寄生引起潜伏感染,在宿主免疫功能减低时大量繁殖,直接损害上皮细胞,阻碍气体交换,引起缺氧。复方磺胺甲唑可抑制叶酸合成,阻止虫体生长,在治疗72小时内联用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Step 5 病情缓解及最终诊断
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12天后,患者成功脱机,继续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甲泼尼龙改为40 mg qd口服,继续服用复方磺胺甲唑;2周后,病情进一步好转,肌酶正常,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
经过口服复方磺胺甲唑和糖皮质激素及呼吸支持治疗后,肺孢子菌肺炎得到控制。接受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易发生免疫功能低下,可预防性应用复方磺胺甲唑,以减少肺孢子菌肺炎发生。同时,应用无创正压通气,避免建立人工气道,也是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和机会性感染的重要策略。
因本患者病情重,未行骨骼肌活检。据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血肌酶升高和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表现,临床诊断为多发性肌炎,并累及肺脏,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激素治疗有效。在感染控制后,针对肺脏受累,应考虑加用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
■点评
从本病例诊治过程可以看出,肺脏疾病可为全身性疾病的表现。对于发热、有肺部阴影的患者,应善于甄别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分析影响病情变化的主要因素,及时合理地判断和处理。
多发性肌炎以近端肌力减弱、肌酶升高和肌电图异常为典型表现,肺部受累常见,间质性肺炎可作为其首发表现,肌肉、皮肤受累的严重程度与肺部表现往往不平行。少数多发性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表现类似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人工气道、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使用是诱发机会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