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哮喘患者又患新冠抗IgE治疗抗病毒机制或添助益

作者:赵海金 来源:南山呼吸 日期:2023-01-14
导读

         自疫情政策放开以来,呼吸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就诊高峰,这对于哮喘患者尤其对中重度哮喘的患者来说更是极大挑战。其中不少患者既往为控制哮喘进行抗免疫球蛋白E(IgE)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后对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抗IgE治疗产生疑虑,并陷入疾病控制和用药选择的两难境地。

关键字:  哮喘 | 新冠 | IgE 

        自疫情政策放开以来,呼吸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就诊高峰,这对于哮喘患者尤其对中重度哮喘的患者来说更是极大挑战。其中不少患者既往为控制哮喘进行抗免疫球蛋白E(IgE)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后对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抗IgE治疗产生疑虑,并陷入疾病控制和用药选择的两难境地。

        其实大家无需过于担心,目前很多研究证实,抗IgE治疗不但可以持续改善哮喘症状控制、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从治疗原理看,还具有改善抗病毒应答的能力,可一定程度上帮助机体恢复干扰素分泌,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以更好地抵御新冠病毒[1-3]。那么新冠期间,抗IgE治疗有何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抗IgE治疗独特机制,可通过增加干扰素分泌,改善患者抗病毒应答,助力新冠期间哮喘患者的持续控制

        病毒感染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哮喘状态下过敏介质IgE大量占据树突状细胞表面,导致树突状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下降。干扰素少了,就不能有效抗病毒,最终在病毒感染后容易诱发哮喘急性发作[1-3]。

        抗IgE治疗结合游离IgE,阻断IgE与树突状细胞表面结合,恢复树突状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干扰素产生变多,机体自身抗病毒能力变强,病毒可以被有效清除,同时减少了了哮喘急性发作[1],具体机制见图1。

        图1. 抗IgE治疗改善抗病毒机制

        此外,有研究指出新冠导致重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和严重过敏[4-5],其中引起过敏反应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就是IgE,它在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中起主要作用,见图2。针对不同病毒可能产生不同的特异性IgE,它们通过激活肥大细胞在感染后的过敏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IgE的存在还可抑制干扰素活性,使抗病毒免疫反应失调。以上证据提示IgE在病毒性疾病的恶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抗IgE治疗可能减轻新冠感染的严重性,并缩短病程[6]。

        图2.免疫应答期间,IgE在新冠病毒诱导的细胞因子风暴和抗IgE药物(如奥马珠单抗)治疗中的作用

        抗IgE治疗—历经验证,可在新冠期间维持患者哮喘控制

        目前国外已有多项报道显示[7-8],哮喘患者阳性期间使用抗IgE治疗可以维持哮喘良好控制,且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

        下面是一例52岁德国男性患者,因哮喘反复发作及未控制,2019年5月开始使用奥马珠单抗450 mg,每月一次,治疗半年后,病情控制良好,尽管仍然存在持续气流阻塞,患者未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后持续使用至2020年2月。2020年3月13新冠病毒阳性,患者表现为发热,乏力、味觉消失及干咳,无气短及呼吸困难、未出现新冠肺炎及哮喘失控。感染期间未使用额外的哮喘缓解用药。患者在2020年3月19按照预约再次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2020年4月9号评估病情并对比2019年新冠感染前的数据,患者的症状及各项指标总的变化不大。具体见图3。

        图3. 患者感染新冠前后哮喘控制情况以及各实验室指标变化

        注:ACT:哮喘控制测试;FeNO: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Eos: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FEV1:第1秒内用力呼气容积;RV:残气量。

        近期我院亦有多例规范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患者返院继续治疗,诉新冠感染后最初特别担心,观察期间仅表现短期发热、咽痛、乏力、食欲不佳或轻度腹泻等症状,未出现哮喘明显加重。同样支持新冠疫情下哮喘规范治疗(包括吸入治疗和抗IgE治疗)的重要性。

        总 结

        新冠期间维持哮喘良好控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抗IgE治疗一方面可以作为常规哮喘治疗控制不佳(中重度哮喘)患者的重要选择,可以改善症状控制,减少急性发作,同时抗IgE治疗可能通过增加干扰素分泌,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减轻新冠感染的严重性,或可以助力患者新冠恢复。另外,哮喘患者在坚持治疗维持疾病控制的情况下,也要格外注意日常防护,如遇特殊情况可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 López-Abente J, et al..Eur Respir J.2019;54

        2. Castillo JR,et al.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17;5:918-27

        3. Teach SJ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 December 136(6)1476–1485

        4. Tan C, Zheng X, Sun F,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22 Feb;52(2):324-333.

        5. Chen M, Tu C, Tan C, et al. Clin Transl Allergy. 2021 Aug 27;11(7):e12056.

        6. Farmani AR,et al. Immunopharmacol Immunotoxicol. 2021 Jun;43(3)259-264

        7. Lommatzsch M, et al. Allergy. 2020 Oct;75(10)2705-2708.

        8. Paladini E, et al. Front Pediatr. 2021 Dec 6;967528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仅供医务人员参考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