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剧烈的咳嗽,特别是慢性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慢性咳嗽可引起心血管、消化、神经、泌尿、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的并发症,如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血管破裂、气胸、尿失禁、晕厥、失眠、抑郁、焦虑等。高达50%的女性慢性咳嗽患者因为咳嗽诱发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频繁剧烈的咳嗽,特别是慢性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慢性咳嗽可引起心血管、消化、神经、泌尿、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的并发症,如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血管破裂、气胸、尿失禁、晕厥、失眠、抑郁、焦虑等。高达50%的女性慢性咳嗽患者因为咳嗽诱发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成人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
咳嗽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建议以每天痰量>10ml作为湿咳的标准。不同类型的咳嗽具有不同的病因分布特点。
新指南增加了流行病学方面内容
由于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区的慢性咳嗽患病率不尽相同。大气污染、季节因素、饮食因素、职业因素、变应原、吸烟、女性、高龄、肥胖、合并哮喘/慢阻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支气管扩张症等均是慢性咳嗽的危险因素,但呼吸专科门诊的患者大部分为非吸烟患者。
咳嗽对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频繁就医、各种检查、大量使用镇咳药物与抗菌药物是咳嗽患者支出的最主要原因,咳嗽亦是抗菌药物滥用的重灾区。
新指南对病史与实验室检查部分进行了精简
咳嗽的评估部分删除了缺乏循证医学依据的咳嗽症状积分,增加了新的简化咳嗽程度评分;增加了慢性咳嗽的少见病因,在原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咳嗽高敏综合征的基础上,引入了难治性慢性咳嗽的概念;关于心理性咳嗽,引入一个新的诊断名词:躯体性咳嗽综合征(somatic cough syndrome);适当扩充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与治疗部分。
推荐强度由原来的3个级别改为2个级别:强推荐与弱推荐,取消了中间级别。总体推荐意见进行了精简,一些已为临床实践广为接受的诊断治疗原则改为描述性内容,不再以推荐意见形式出现。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对少数推荐意见强度及证据级别进行了调整,少数内容类似的推荐意见进行了整合。
有关咳嗽诊断流程、诱导痰细胞学检查、食管反流监测、咳嗽激发试验、咳嗽程度评估等内容统一放在附件。
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应遵循的原则
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重视病史,包括耳鼻咽喉和消化系统疾病病史、职业和环境因素暴露史、吸烟史、用药史。
(2)根据病史选择有关检查,由简单到复杂。EB、CVA是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约占国内慢性咳嗽病因的50%,因此建议将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检查。建议将FeNO检测作为气道炎症检查的初筛手段。食管反流监测、支气管镜、鼻咽镜等检查,建议列为二线检查。
(3)先考虑常见病,后考虑少见病。慢性咳嗽患者应首先考虑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CVA、EB、GERC、AC等常见病因的可能。
(4)诊断和治疗应同步或顺序进行。如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以根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性治疗,并根据治疗反应确定咳嗽病因,治疗无效时再选择有关检查。如有典型的鼻炎、鼻窦炎症状或鼻后滴流症状、体征,可先按UACS进行治疗。如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或进食后咳嗽,则先按GERC进行治疗。
(5)治疗有效是明确病因的前提。治疗部分有效但未完全缓解,应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和是否存在其他慢性咳嗽的复合病因,如UACS合并GERC、CVA或EB,GERC合并EB或CVA等。
(6)治疗无效时应评估是否诊断错误、治疗强度和时间是否足够、有无影响疗效的因素,如职业或环境暴露因素。
小结:
新指南的更新对原有的证据等级、推荐强度进行了审核与更新,新增、删除了部分推荐意见。指南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主要内容包括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咳嗽的诊断、评估与检查,急性、亚急性、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咳嗽的经验性治疗与对症治疗等。
【参考资料来源,仅做科普使用】
[1]《【诊疗方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https://mp.weixin.qq.com/s/ELiBUNX4NTtJdnXoeN4PQA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45(1) : 13-46.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11101-00759.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