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南京的本土病例中,绝大多数患者都接种过新冠疫苗!那么,疫苗如果无法阻止感染,还有接种的必要吗?
近日,南京再次出现本土新冠疫情,新一轮的疫情阻击战打响。截至7月25日24时,南京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75例(其中41例为轻型,32例为普通型,2例为重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3例。
在此次南京的本土病例中,绝大多数患者都接种过新冠疫苗!那么,疫苗如果无法阻止感染,还有接种的必要吗?
来自德国的研究团队对一名接种新冠疫苗后死亡的患者进行了尸体解剖,他们发现,疫苗接种后会在全身的器官留下“足迹”,即便不能阻止病毒感染,也可以极大地延缓病情。
尸检的对象是一名 86岁男子,他接种了单剂的mRNA疫苗,接种后4周去世。报道显示,在接种后的2周内,男子并没有出现不适,但在第18天因腹泻恶化入院。由于他没有出现任何新冠的临床症状,因此医院没有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第25天,患者血清样本中的刺突蛋白抗体IgG检测显示为阳性,而核衣壳蛋白抗体IgM和IgG均未检出。这些结果表明,mRNA疫苗已经在患者体内诱导了抗体的产生。
据悉,该患者接种的是BNT162b2疫苗,这款疫苗的RNA编码的是病毒刺突蛋白,因此会诱导人体产生针对刺突蛋白的抗体,但不会产生针对核衣壳蛋白的抗体。
肾脏解剖显示患者有肾损伤、动脉硬化和间质纤维化,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伴有水肿性肾小管变性。脑部检查发现有左侧顶叶假性囊性组织坏死,诊断为陈旧性梗塞区。
尸检还显示,患者有急性双侧支气管肺炎伴有脓肿,但没有发现常见的新冠肺炎表现。研究人员还发现患者存在缺血性心肌病和双心室肥厚,并且在心脏中检测到转甲状腺素蛋白类型的淀粉样变性。这些结果确证患者的死因并非新冠感染。
根据这些发现,并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痴呆和前列腺癌,尸检人员最终认为患者是死于肾小管衰竭和急性支气管肺炎。
虽然死因并非新冠,但研究团队另有发现:患者的鼻咽拭子中核酸检测阳性。这表明患者在死亡前其实有病毒感染,因为疫苗并不会导致鼻咽拭子出现核酸阳性。
患者感染了病毒,为何核衣壳蛋白抗体IgM检测阴性呢?研究人员的回答是,这可能是疫苗限制了病毒的进一步入侵所致。
另外,患者几乎所有的器官中都存在新冠病毒的RNA!如果这些RNA是由病毒入侵全身所致,那么患者感染将十分严重,这与其临床表现和尸检的病理结论不符。研究人员认为,是疫苗导致其全身器官都携有病毒的RNA,这说明疫苗有效地整合入了全身细胞。
综合分析后的结论是,疫苗使机体产生了抗体,但并没有阻止患者感染上病毒。至于感染的时间,则是在患者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之后。疫苗使患者感染后没有出现症状,也没有发展为病理可见的肺炎,这说明首次接种后,疫苗发挥了一定的效用。
结合此前在医务工作者中的研究,在接种第一剂mRNA疫苗后,感染并有症状的新冠发病率会明显降低。这也说明,单剂量接种疫苗尽管还不能很有效地预防感染,但至少能达到感染后减轻病情的作用。
我国国药集团的两款灭活新冠疫苗同样在减轻病情方面表现良好。这两款疫苗分别由中国生物所下属的北京所和武汉所研制。北京所疫苗在预防感染方面的效力为78.1%,武汉所疫苗的保护效力为72.8%。
在延缓病情方面,于阿联酋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国药集团的灭活新冠疫苗可让感染者的住院需求率降低93%,对重症监护室的需求率降低95%。这些数据表明,即便感染病毒,接种疫苗也可以大大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
另一款国产的灭活疫苗“克尔来福”同样具有优异的感染后保护效力。虽然其预防感染的有效率仅为50.65%,但可以使66.97%的感染者不出现明显症状,可以让100%的感染者不发展为重症。另外,我国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克威莎”也可以让重症率减少90.98%。
即便是对delta变异株这样具有超强传播力的病毒亚型,现有疫苗也可以明显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Delta病毒的突变位点并不多,疫苗诱导的抗体虽然无法将其清除,但可以暂时抑制它的复制,为免疫系统重新激活和药物治疗发挥作用赢得时间。
目前,我国的自研疫苗都可以有效缓解感染后病情。在病毒突变株日益增多,传播力进一步增强的现实下,疫苗或许无法保证我们免除病毒入侵,但依然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敌人,把损伤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Torsten Hansen, et al. First case of postmortem study in a patient vaccinated against SARS-CoV-2. Int J Infect Dis. 2021. 107:172-175. doi: 10.1016/j.ijid.2021.04.053.
2.Nawal Al Kaabi, et al. Effect of 2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s on Symptomatic COVID-19 Infection in Adul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1;326(1):35-45. doi: 10.1001/jama.2021.8565.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