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患病率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气道疾病之一。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哮喘的常见病因
诱因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过敏相关的因素,如尘螨、花粉、霉菌及猫、狗、鸟的皮毛等;另一类是非过敏因素,如刺激性气味、冷空气、运动、部分食品和药品(如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药及其复方制剂和常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β-受体阻滞剂)等,某些疾病(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过敏性鼻炎、胃食管反流病等)和情绪波动也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哮喘的药物治疗
哮喘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经过适当的治疗和管理,绝大多数哮喘患者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1)控制药物: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色甘酸钠等。(2)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这些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全身性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药物,慢性持续哮喘主要通过吸入和口服给药途径,吸入为首选途径。常见的药物有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糠酸莫米松气雾剂等。糖皮质激素在口咽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及可能导致念珠菌感染。吸药后应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
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可分为短效(维持时间4~6小时)和长效(维持时间10~12小时)β2-受体激动剂。(1)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剂常见药物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能够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是缓解轻至中度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预防运动性哮喘。此类药物应按需使用,不宜长期、单一、过量应用。(2)长效的β2-受体激动剂常见的有沙美特罗、福莫特罗、丙卡特罗等。长效的β2-受体激动剂可持续有效,但起效慢,长期单独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有增加哮喘死亡的风险,不推荐长期单独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具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复合制剂有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干粉剂和倍氯米松/福莫特罗气雾剂。复合制剂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尤其适合于中至重度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
白三烯调节剂。白三烯调节剂是糖皮质激素之外唯一可单独应用的长期控制性药物,常见的药物如孟鲁司特钠等,可作为轻度哮喘的替代治疗药物和中重度哮喘的联合用药。本类药物特别适用于运动性哮喘和阿司匹林诱发的哮喘。
茶碱类。茶碱类药物常使用的为氨茶碱、多索茶碱等,使用茶碱类药物可以防止哮喘发作,并能减轻夜间发作。茶碱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多尿等,个体差异大,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抗胆碱药物。常见的抗胆碱药物有短效抗胆碱药物异丙托溴铵和长效抗胆碱药物噻托溴铵。妊娠早期妇女、患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
抗lgE治疗。抗lgE单克隆抗体常用药物为奥马珠单抗,可显著改善重症哮喘患者的症状、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口服激素和急救用药,降低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率、降低住院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过奥马珠单抗可通过胎盘屏障,尚不确定对胎儿是否有潜在伤害,除非确实必须,否则怀孕期间不应使用。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通过皮下注射常见吸入变应原(如尘螨)提取液,可减轻哮喘症状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此疗法适用于变应原明确,且在严格的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后仍控制不良的哮喘患者。
其他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氮卓斯汀以及其他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等,在哮喘治疗中作用较弱,主要用于伴有变应性鼻炎的哮喘患者。
目前,无论采用何种治疗,哮喘都是无法根治的慢性疾病,期待医学的不断进步能够在未来找到根治的方法。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