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分压100mmHg能达到吗?一般情况下,不能!
一份动脉血气能提供很多信息(包括肺通气、氧合、内环境等),其中动脉血氧分压(PaO2)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教科书告诉我们:动脉血氧分压的参考值是95-100mmHg(是参考值,不是正常值,两者有区别)。这个数值的前提条件是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呼吸空气时测的值。了解这个前提条件很重要。
1
海平面
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做0米,我们看看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以广州为例,据中国国家地理网资料显示:广州平均海拔高度为6m,大气压力为10.32m水柱。这是什么概念?
初中物理的托里拆利实验告诉我们:1个标准大气压的大小约为760mm汞柱或10.3m水柱(该实验是用水银测量得出,如果用水来代替,那么实验室去哪里找长10.3m以上的管子)。
可见广州的海拔高度接近海平面,大气压也基本是标准大气压。北京和上海的平均海拔分别为52m、5m,基本上也可以认为接近海平面。而云南大理的平均海拔为1991m,平均大气压力为8.14m水柱。如果在萨拉,平均海拔高度为3958m,平均大气压为6.62m水柱。这与海平面的差距已经很大。
一般认为海拔每升高100m,气压约下降5mmHg,如果登上珠穆朗玛峰的8848m处,大气压肯定明显下降,这对我们的动脉血氧分压有何影响?对人体又有什么影响?
日本学者,图解血气分析,1994年
没错,是日本写的书画图,所以特意出现了富士山。如图可以看出,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PB)越低,我们的吸入气氧分压(PIO2)也就越低。日本人居住地基本都是在海拔300m以下,对大气压、吸入气氧分压基本没影响。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等海拔也非常低,但如果是在西藏、青海等海拔3000m以上时,影响就明显加大了。在这个高度生活的人们只有通过种种适应,才有可能得以生存。
2
呼吸空气条件下
我们在说动脉血氧分压的参考值时,肯定是指呼吸空气条件下,如果患者在吸氧(比如纯氧吸入),那么情况就很不同。
我们已经知道标准大气压为760mmHg,但动脉血氧分压的参考值只有95-100mmHg,为什么会这样?
初中化学告诉我们:空气是的组成,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剩下一点。大气压为760mmHg,而氧气占21%,那么大气中的氧分压(PBO2)为760X0.21=159mmHg。
氧被人体吸入达到产生能量的细胞线粒体过程,氧分压是呈阶梯状下降的,如同几层连续瀑布下落一样。空气(PBO2=159mmHg)吸入气道后情况发生变化,因为气道中的空气有饱和的水蒸气存在(想想呼吸机的加热湿化器),资料表明气道内饱和水蒸气分压约为47mmHg,经过简单计算可得出此时氧分压降至150mmHg。
气体继续进入到肺泡,途中有从机体源源不断排出的CO2,氧分压进一步被稀释,至肺泡时氧分压已降至约100mmHg。而肺泡毛细血管的血液从肺泡中摄取氧向动脉集中的过程中,由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分流等原因,致使进入动脉后的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又进一步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教科书认为PaO2的参考值为95-100mmHg的缘故。也有的专著认为PaO2的参考值为900-100mmHg,或者85-95mmHg等,这之间并无明显区别。
日本学者,图解血气分析,1994年
3
海拔、吸入气体条件都会影响PaO2
如上所述,在一家海拔高度为3000m的医院,那么病人的动脉血气情况肯定会有影响,因为此时大气压仅为500mmHg左右,吸入气氧分压约100mmHg(海平面时是150mmHg),差了一半。
但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在固定一个地点收病人,而且病人也大多涌向海拔不高的医院看病,比如说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几百米的海拔差距可忽略不计,所以临床工作中基本都忽略了海拔对动脉血气的影响,倒是在高原地区的医生可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相比海拔,我们更在意吸入气体条件对动脉氧分压的影响。两个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都是90mmHg,其中一个呼吸空气条件,另外一个是呼吸机给纯氧,我们能说两者氧合水平一样么?显然不能。
这就涉及到了氧合指数。海平面、吸入空气时,吸入气氧分压约150mmHg,但如果我们调高环境气体的氧浓度(吸氧),那么到了我们肺泡的氧分压也肯定不止100mmHg,自然进入到动脉血的氧分压也就不止95-100mmHg这个范围,所以当我们给患者机械通气吸入高浓度氧时,会发现患者的PaO2能超出100mmHg达到200mmHg,甚至300mmHg以上。
临床上往往会发现一些患者的血气单上的PaO2有100mmHg以上,但吸入氧浓度一栏都写着0.21(呼吸空气)。这是肯定不对的,患者应该是在吸氧条件下采的血,只不过主管医生忘了标明吸入氧浓度而已。这不利于我们判断患者的真实氧合情况。
一般来讲,PaO2的最高值不是100mmHg,倒是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最高值只能是100%(理论上也达不到100%),两者概念截然不同,虽然数值相近,但单位迥异,不要混淆了。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