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药物代谢,可通过试验或计算?

药物代谢可产生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母体药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药理学性质,因此分别研究这两个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重要意义的。为了减少由于候选药物的代谢性质造成的昂贵的临床阶段失败的危险,有必要使用有效和可靠的方法来预测药物的体外代谢,insilico模拟以及体内代谢情况。发表于《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评论文章,提供了研究药物代谢的实验和计算方法的综述,对这些方法的范围和局限性进行说明,并阐述了使用最优方法的策略...[详细]

复制应激治疗癌症

在肿瘤细胞中的DNA复制,一般会伴随着复制叉的拖延和崩溃,以及应答DNA损伤和未成熟有丝分裂的信号通路激活,这些过程统称为"复制应激"。发表于《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文章,对利用复制应激治疗癌症进行了介绍,该研究成果已经取得进展,增加了研究者对于调节复制应激过程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通过增强复制应激开发癌症治疗手段提供了大量机会。除了延迟癌细胞周期发展,利用复制应激治疗癌症的治疗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放开周期检...[详细]

抗疟疾药物研究进展

尽管过去的二十年,科技进步十分迅速,但是疟疾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每年疟疾可以导致数百至数千人的死亡。新的、便宜且安全的药品品种必须具备很多优良特征,如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如青蒿素,能够治疗易感染的群体,能够通过阻断传输载体中断寄生虫的生命周期,能够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能够靶向滞留在肝脏的休眠疟疾物种。发表于《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文章,指出过去10年来抗疟疾药物开发的途径已经发生了改变,例举了很多化合物,并评估了这...[详细]

中枢神经系统表观遗传学药物展望

发表于《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文章,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控制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神经精神障碍的机制,基于上述内容文章重点提出新的治疗方法,逆转表观遗传因素的神经治疗条件。文章还对表观遗传因素的复杂性,和目前表观遗传因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治疗的水平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CNS)靶向表观遗传因素的药理学和临床前试验。最后,对基于表观遗传的治疗方法的改进策略和发展前景,以及组合药物...[详细]

NK细胞毒性或可治疗癌症

近年来人类免疫系统研究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二十一世纪,通过增强体液和T细胞免疫的细胞疗法的开发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自然杀伤(NK)细胞在诱导针对肿瘤抗原无关的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优于T细胞,但自然杀伤(NK)细胞在临床上治疗潜力基本还未开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激活和抑制NK细胞,能够增加NK细胞对肿瘤的细胞毒性,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免疫能够促进许多药物和基因治疗方法的发展。发表于《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详细]

四大制药公司候选药物失败率分析

前药开发中的高失败率仍然是目前医药行业的巨大压力。通过分析小分子候选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来减少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的失败药物数量,经过各个公司不同的数据表明,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详细]

新机会:SLC转运子或可作为治疗目标

溶质载体(SLC)转运子,是一类超过300种的膜结合蛋白的总称,这些蛋白能够促进生物膜基质中形成较宽阵列的转运,在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包括营养物质的细胞摄取、药物的吸收以及其他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吸收等。目前,几类上市药品主要靶向几个已知的SLC转运,如神经递质转运子。近来,人类基因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发现了特异性的溶质载体(SLC)转运子在罕见和常见疾病中的作用,发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机会​​。近期发表于《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详细]

第二代嵌合抗原受体药理学

第二代嵌合抗原受体(CARs)能够重定位和重编程的T细胞,以增加他们的抗肿瘤功效。近期发表于《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年6月的一篇文章对第二代嵌合抗原受体的药理学进行了综述。[详细]

抗菌药物研发难点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于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日益增长。在ESKAPE生物体中的多药耐药性是需要特别关注的,ESKAPE生物体包括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在医院中这些细菌经常导致许多严重感染。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很有前景的药物处于临床试验中,但仍然迫切需要新的抗生素结构。研究人员抗菌一直在努力找出新的具有有效细胞活性的小分子药物,尤其是一些能够有效对抗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小分子药物。但是开发出新药仍然十分困难,这种困难的根源在于目前对化合物透过细菌膜的外...[详细]

评论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486号

京卫网审[2013]第0193号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