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认知老化 一份来自(美国)医学研究所的报告
最近,(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题为“认知老化:认识进步与行动机会”的报告,这份报告论述了认知老化这一新出现的概念,这个问题对国家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以及为更好地认识和维持老年人认知健康所需要采取的国家行动1。
认知老化是随着人们年龄增大而出现的一种逐步发生的、不间断的、高度变异的认知功能变化的终生过程。一些认知功能的减退是可以预见的,诸如记忆力与反应时间,而有些其他(认知)功能可以保持下去,或者甚至有可能提高,诸如智慧与知识。框中所列是认知老化的特征。
认知老化并非一种疾病或者一种(严重)程度可被量化的功能障碍,它有别于影响老年人认知健康的阿尔兹海默病及其他神经认知和精神疾病,所以,最好是在没有这些疾病的成人中进行纵向测试和研究。老化的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神经元并不会随着老化而死亡,但是,它们的突触结构和功能会减退,特别是位于前额叶皮质区域的神经元。制定这篇认知老化报告的委员会认定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它提示存在改善认知健康的可能性。
认知和认知健康与寿命有关,认知健康被描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保持最佳的认知功能。证据表明,认知老化及其对认知健康的影响是紧迫的重要公众健康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会非常担忧记忆力和决策能力的减退。他们可能担心这些减退是神经变性疾病、特别是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迹象,并且害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变差。保持认知功能,或者“保持头脑敏锐”,可能是老年人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2。认知减退还可对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和朋友产生影响,他们会担心老年人继续驾驶汽车或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而且经常被叫去帮助这些老年人,即使后者不符合某种可诊断疾病的标准。
个人和社会可因下述两个问题而受到认知老化的影响。首先,老年人每年因为金融诈骗直接和间接损失大约29亿美元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委员会呼吁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和改进老年人所应用的程序与服务,以帮助他们避免被利用,使其独立能力能够保持在最佳状态,并且可以作出合理的财务决策。其次,老年人可能发生驾驶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因为反应时间非常关键,有时几乎必须要在瞬间作出决定,虽然大多数老年人是经验更为丰富的司机,但他们的驾驶能力仍然可能会降低,识别这些缺陷并有助于他们纠正这些缺陷的项目将很重要。
尽管关于认知老化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干预措施的临床试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设计良好的研究支持个体可采取一些措施,以促进其认知健康:进行体力活动,减少和管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 和吸烟),以及与一名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定期讨论和评价可能影响认知健康的药物治疗。这些结果都不是唯一针对认知老化的,每项措施都是对许多健康状况的良好建议,而当人们老去时,这些措施可增进认知健康的研究所见,强调了公共卫生资源和项目以及提升它们的重要意义。尽管证据没有那么强,但其他措施也可以促进认知健康,包括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并且思想活跃,不断寻找学习机会,睡眠充足,以及在需要时寻求睡眠障碍的专业治疗。
在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有关认知老化的教育以及采取干预措施,以确保患者在整个生命周期维持最佳的认知健康方面,卫生保健系统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将发挥关键作用。委员会指出了制定一些项目,以免发生与药物治疗或住院相关谵妄的重要意义。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教育应该包括下述清晰的信息:大脑就像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会发生老化;认知老化并非一种疾病;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认知老化是不同的(年龄相仿的个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变异性);某些认知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而且神经元不会像阿尔兹海默病那样死亡(因此,现实的 希 望 在 认 知 老 化 中 是 理 所 当 然 存 在的);患者可采取某些有助于维护其认知健康的措施。
社会也可在认知健康方面有所建树。委员会建议,对于面向消费者、声称可改善认知健康的广告宣传产品,诸如药物、营养补充剂以及认知训练,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以及联邦贸易委员会应该制定适当的监管审查、政策和指南。许多药物和大脑刺激活动(项目)正在直接向公众销售,虽然委员会并没有对这些产品分别进行评估,但确实发现,总体说来,其有效性的证据仍有待明确证实,特别是认知获益如何转移至现实环境,以及干预措施的长期获益。然而,毫无疑问,未来将会产生新的数据,可以使人们对这些干预措施进行更好的评估。
认知老化并非一种疾病,但它是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尽管认知老化对于公众健康非常重要,但针对该过程所进行的、可供利用的研究却有限,特别是关于引起认知老化的基础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以及针对潜在干预措施、采用有对照临床试验进行的研究。为使社会能够更好地认识认知老化以及促进晚年的认知健康,多个团体(倡导团体、研究组织、政府机构、社区、卫生保健专业人员、老年中心、金融机构以及运输部门)的作为将十分必要。患者已经引起关注,现在,该是医师、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和研究者与他们展开对话的时候了。
[JAMA2015;Vol313(21):2121-21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