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吡肟致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精神异常1例
患者女,75岁,因“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6个月,加重3个月”,于2013年6月4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感冒后出现活动后气短,上楼或快步走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伴咳嗽、咳痰,痰液为白色泡沫状。无发热、喘息、胸痛、咯血,无心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给予抗感染、祛痰、抗纤维化、吸氧等治疗后,效果不佳。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2个月前就诊于我院门诊,肺部CT提示双肺间质性炎症。
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血压最高190/140mmHg,平时规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1次/天,血压控制在110/70mmHg。
入院体检 体温36.1℃,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mmHg。双肺底可闻及velcro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Ⅲ/Ⅵ级杂音。余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8×109/L,中性粒细胞0.76,血红蛋白133g/L,血小板计数295×109/L,动态红细胞沉降率44mm/h,C反应蛋白0.26mg/L,白蛋白27.6g/L,尿素氮(BUN)7.99mmol/L,肌酐(CREA)130μmol/L,尿酸(URIC)388μmol/L,钠135mmol/L,钾3.8mmol/L,未吸氧条件下pH7.48,二氧化碳分压(PCO2)19mmHg,氧分压(PO2)53mmHg;尿白细胞(+),红细胞(±),蛋白(++++);粪常规、自身抗体、凝血四项等未见明显异常。
胸部血管CT 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增重,双肺小叶间隔增厚,伴磨玻璃密度影,呈小网格样改变,以双肺下叶为著,提示:双肺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
入院诊断及治疗 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低氧血症,心功能失代偿,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肾功能不全。
入院后给予头孢西丁3g、2次/天静脉滴注抗感染,二羟丙茶碱0.25g、2次/天静脉滴注平喘,乙酰半胱氨酸0.6g、3次/天口服抗纤维化,间断托拉塞米10mg、1次/天静脉注射利尿。
6月9日,患者仍诉活动后气短,夜间喘憋较明显,考虑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停用头孢西丁,换用头孢吡肟2.0g、2次/天静脉滴注,余治疗不变。
6月12日17:00左右,患者出现躁狂,拒绝治疗。
6月13日凌晨3:30左右,患者再次出现躁动不安,肌内注射苯海拉明20mg后症状略缓解;9:00左右,再次出现躁动不安、言语混乱、谵妄。实验室检查示BUN6.21mmol/L,CREA130μmol/L,URIC392μmol/L,钠142mmol/L,钾2.8mmol/L。血气分析结果示pH7.38,PCO25mmHg,PO263mmHg。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诊断为精神行为异常(原因待查),建议给予地西泮5~10mg肌内注射,行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病变。停用头孢吡肟、二羟丙茶碱、乙酰半胱氨酸,并于17:00及22:00分别肌内注射地西泮5mg。
6月15日,患者未再出现烦躁及胡言乱语等症状,神志清楚,可正确回答问题。给予二羟丙茶碱静脉滴注平喘、乙酰半胱氨酸口服抗纤维化、5%葡萄糖氯化钠补液治疗。
6月17日,患者好转出院。
讨论
本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清,予头孢西丁、二羟丙茶碱、乙酰半胱氨酸治疗5天未出现不良反应,第6天因抗感染效果不佳以头孢吡肟取代头孢西丁,第9天出现躁狂,第10天出现躁动不安、言语混乱、谵妄,停用头孢吡肟、二羟丙茶碱、乙酰半胱氨酸,并给予对症治疗,第12天精神症状消失,恢复二羟丙茶碱和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未再出现上述精神症状,考虑精神症状由头孢吡肟所致。
头孢吡肟所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3%,高于头孢他啶(2.7%),最常见症状为意识混乱、烦躁不安、言语混乱、肌阵挛、癫痫发作等,多出现于用药后3~6天,停药2~5天症状多可消失。此类不良反应多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这与头孢吡肟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相关。进入体内的头孢吡肟约85%由肾小球滤过,以原形排出体外,其消除半衰期在肾功能正常者约为2h,在肾功能不全患者则依肾功能受损程度而延长,当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min?1.73m2)时,其血浆半衰期是肾功能正常者的5倍左右。头孢吡肟的神经毒性反应也常见于老年患者。这与老年人多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相关。
本例提示,临床使用头孢吡肟时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老年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按照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并在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由于头孢吡肟相对分子质量为571.5,因此常规的血液透析不能清除,对于停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将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串联,可提高清除效率。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