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无力感”主要指在工作过程中,咨询师产生的对个案无能无力、对心理咨询工作力不从心、感受到较多无助无奈情绪的状态,这与常常提及的职业枯竭不同,职业枯竭是个体在工作中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渡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等三个方面。
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无力感”主要指在工作过程中,咨询师产生的对个案无能无力、对心理咨询工作力不从心、感受到较多无助无奈情绪的状态,这与常常提及的职业枯竭不同,职业枯竭是个体在工作中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渡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咨询工作热情下降,敷衍了事,心情感到抑郁、烦躁、身心伴有疲劳和耗尽的感觉,如果不及时处理,咨询者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我封闭,影响正常工作。与职业枯竭状态相比较,“无力感”状态涵盖的范围更广,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影响的人更多,它除包括枯竭状态以外,也包括咨询师工作热情很高,但是对个案帮助不大,或卷入个案太深,导致负性情绪积累太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对自己不能帮助到所有的个案产生自罪、自责心理,与职业枯竭相比较,“无力感”程度不深但影响范围更广。如果经常遭受“无力感”的侵袭,咨询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对高校的心理 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非常的不利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咨询师产生无力感的原因,并对如何降低这种“无力感”出现的可能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一、高校心理咨询师产生“无力感”的原因分析
1、对个案力不从心
(1)专业修养有待提升:
这种现象在刚刚参加工作的咨询师身上是比较普遍的,虽然在学校中已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训练,但是个案接触较少,在面对真实的个案时,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个案的流失率较高;即使能够顺利的开始个案,但在深入解决问题阶段容易出现困难,只能浅尝辄止等,这主要是咨询师专业技能及修养不够所致,长此以往,容易使咨询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工作产生逃避、退缩甚至恐惧的心理,影响高校心理 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咨询师本人的自我成长。
(2)亟需自我成长:
咨询师本身具有“未完成事件”,在其个人生活经历中没有处理好的事情,比如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产生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等情绪未得到及时宣泄;过去的创伤事件或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疏导等等。这种事件常常与一些事物或情景联结在一起,徘徊于潜意识或意识中,在一定刺激下有意或无意地被带入现实生活,如果在咨询的情境下被激发,会伤害到咨访双方和咨询效果。比如,在咨询过程中无意识地逃避某些问题,对当事人过渡地关心或忽视,或者在咨询中发生明显的错误等等。因此,咨询者必须通过心理成长,不断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处理好自己的未完成事件。
(3)面对自己不擅长的咨询领域,或者不喜欢的来访者类型:
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喜欢的咨询流派和比较擅长处理的问题,但是每一位咨询师也一定有不擅长的领域,或者受“未完成事件”的影响难以对待某一类型的来访者。比如擅长强迫症治疗但是很难耐心进行抑郁症的治疗,对老人有移情,难以理解儿女不孝顺老人等,当面对不擅长的病症或不喜欢的来访者时,这种无力、无助的感受便会出现,继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负性情绪积累的结果
人们将心理咨询师形象的比喻为“精神垃圾桶”,在工作的过程中,因为会接触到更多心灵的阴暗面与压抑太久的情感,心理咨询师接触负性情绪的频率与程度远远高于普通人,情绪具有传染性,虽然为了保持生活质量要求咨询师要做到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相分离,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角色依然会有交集,所以心理咨询师的生活状态会受到负性情绪轰炸的影响产生消极、无助、无奈等不良情绪。
3、工作压力过大
(1)高校心理咨询师一般一人兼多职:
与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不同,高校心理咨询师常常是个多面手,担任着咨询师、行政人员、教师等不同角色。这些角色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甚至相互冲突。例如同时担任学生处管理学生的行政人员的咨询师,在咨询时难免会考虑其他因素,也就难以遵守中立、无条件接纳等咨询原则。这种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让高校咨询工作者有时在面对个案的时候充满矛盾、无所适从;同时担任多个岗位也让咨询师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完善知识结构与自我成长。
(2)工作成就感低:
高校中的心理咨询工作面向学生是免费的,因为付出的成本少,学生的重视程度低,同时高校中部分学生是应辅导员或院系老师的要求接受咨询的,无主动求助的动机,这两部分原因导致个案的流失率高,学生在咨询过程中不配合,咨询效果不明显,这也直接导致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成就感降低。对某些高校领导而言,心理咨询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出了事要不得”,领导不关注开展工作的具体细节,但是如果学生有任何的问题,心理咨询师要负主要的责任,这种不关心工作,只关注结果,而且责任扩大化的现象,使高校心理咨询师平时获得的认可少,但担负的压力很大。
(3)再教育机会少:
弗洛伊德曾经把心理咨询称为“不可能的职业”。心理咨询从诞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一项伟大神圣与艰巨复杂同在、神秘满足与危险痛苦并存的助人活动。因为这一职业接触的负性信息较多,平时更多进行心力的输出,所以就需要能够定期进行充电和休息,否则产生无力甚至枯竭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但是现实情况是因为高校经费预算的限制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心理学的社会培训费用太高等原因致使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会很少,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同行进行相互督导的机会。
(4)心理咨询室成为了问题学生、困难学生的收容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同时也认识到心理健康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对学校而言,存在着将心理问题泛化的现象,如当学校中出现难缠的学生,比如逃课、不遵守纪律等,学校老师及领导一致认为学生具有心理问题,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将心理咨询当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良药,于是心理咨询室成为了问题学生、困难学生的收容所,这种“泛心理问题现象”给心理咨询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5)社会对心理咨询行业期望值高,社会压力过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大学生的自杀死亡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仍然是公众难以接受的事实,同时部分学校领导也将零死亡率作为衡量学校心理 工作的唯一指标,为心理咨询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学生能否珍爱生命,心理 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却要承担所有的后果。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