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人类对精神障碍的认识,曾经历了从生物医学到行为医学和心理学的转变。而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显示,精神疾病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多发生于30岁之前的生命阶段,与大脑发育相关的复杂遗传危险因素及生物、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精神疾病的发生。
神经科学的发展,使精神障碍被重新定义
2010年,《自然》(Nature)杂志主编坎贝尔(Campbel)提议,将未来10年定为“精神障碍的10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主任英索尔(Insel)则先后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和《自然》杂志上发表《精神疾病的重新思考》和《精神分裂症的重新思考》两篇文章,指出,随着基因组学和神经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精神障碍被重新定义为“脑功能失调”,从而使精神病学的研究观念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
在历史上,人类对精神障碍的认识,曾经历了从生物医学到行为医学和心理学的转变。而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显示,精神疾病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多发生于30岁之前的生命阶段,与大脑发育相关的复杂遗传危险因素及生物、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精神疾病的发生。将精神疾病视为神经发育性障碍,将使早期发现与预防精神疾病成为可能。
在“神经科学的10年”中,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脑连接学和脑网络组学、表观遗传学、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为精神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希望。在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辅助下,精神疾病首次被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而非简单地被看作是单个神经递质数量与功能的异常,并证实了某些精神症状是由神经环路连接异常或活动脑区同步不协调所致。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工作记忆状态下,大脑前额叶背外侧回路活动减少;抑郁症患者存在前额叶皮质25区回路功能紊乱,25区体积小增加罹患抑郁症风险,且该区活动不足者对抗抑郁药无效,但可通过电刺激进行增效;强迫症患者的眶额叶皮质与基底核过度活跃,经治疗改善的患者,此区域电活动下降,治疗无效的患者切断环路可减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杏仁核驱动了所有的恐惧症状;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其大脑发育顺序与正常人无异,但发育延迟2~5年。
精神疾病是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产物,须多学科合作
Insel博士在《精神疾病的重新思考》一文中指出,在精神疾病的形成过程中,遗传、生物学表型与环境共同发挥作用。
精神疾病是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基因组时代”寻找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共同变异的全基因组或候选基因的研究结果未能得到复制,大规模研究未检测到全基因组的意义;精神分裂症已确定的43种候选基因的单个基因效应微小;一些结构性基因变异可影响大脑发育;表观遗传学改变尽管缺乏结构变异,但在基因转录时发生改变,可能也是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之一。
因此,精神疾病病因检测须多学科合作。
精神障碍的重新定义,使早期干预成为可能
精神障碍与退行性脑病不同,早期症状不易被发现,从而导致诊断延迟。而将其重新定义为神经发育性疾病,使早期诊断干预成为可能。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发育不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结合发育状况、高危因素和症状,将可能早期诊断并进行干预。此外,对精神分裂症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预警与防治,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早期发现及个体化干预,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
小结
精神障碍被重新定义,使临床医生有可能早期诊断并干预精神疾病,并对精神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进行改革,为患者带来实质且持久的康复。
在未来,应加强多学科合作,建立精神疾病全国性有效的临床、遗传、脑影像等资料库,实现有效的大团队合作及研究平台的组合,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分析,贯穿病因、机制、治疗和预防,并建立有效的领导组织团队。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