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精神疾病全部终身病例中的半数在14岁之前发病,远早于成年期。3项新研究调查了有可能导致青少年期精神健康病症的认知、遗传和环境因素。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导致分心的相同遗传因素有可能使个体免于罹患抑郁。
研究显示,精神疾病全部终身病例中的半数在14岁之前发病,远早于成年期。3项新研究调查了有可能导致青少年期精神健康病症的认知、遗传和环境因素。
这3项研究发表于美国心理科学会杂志《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和《临床心理科学》(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介导预防性干预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
Kenneth A. Dodge、Jennifer Godwin和行为问题预防研究组
快速通道是一种预防性干预,旨在帮助在幼年时期显示出攻击行为的儿童。这种干预通过几种方式处理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包括社交技巧培训小组、父母小组以及课室课程。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调查了这种干预取得成功背后的过程。共891名具有青少年期反社会行为高风险的幼儿园儿童被随机分组,接受快速通道干预或对照项目。数据显示,干预组儿童在9年级结束时反社会行为水平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三个特殊的社会认知过程改善)。这些结果表明,社会认知过程可能在青少年期反社会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2013年2月13日在线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 Sci.2013 Feb 13.)。
两种紧迫感模型的比较:紧迫感可预测青少年期鲁莽行动和抑郁
Gregory T. Smith、Leila Guller和Tamika C.B. Zapolski
Smith和同事检验了关于紧迫感特质的两种竞争理论。其中一种理论假设,紧迫感反映了人们情绪化时行动鲁莽或冲动的倾向。另一种理论提出,紧迫感反映了对可导致鲁莽行为(例如暴饮暴食)或欠考虑的不行动(与抑郁症状有关)的情绪的一般反应性。在既往研究中,Smith和同事发现,5年级儿童的紧迫感水平可预测6年级的成瘾行为(包括饮酒、暴食和吸烟),这与两种理论都是一致的。在当前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5年级的紧迫感水平也可预测6年级结束时较高的抑郁水平。这些结果支持紧迫感可导致鲁莽行为或欠考虑的不行动这一观点。研究者们得出结论:紧迫感可能是各种诊断(包括内化性和外化性障碍)的一种重要特质。
研究2013年2月15日在线发表于《心理科学和临床心理科学》(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 Feb 15.)。
遗传及环境对青少年期沉思、分心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Mollie N. Moore、Rachel H. Salk、Carol A. Van Hulle、Lyn Y. Abramson、Janet S. Hyde、Kathryn Lemery-Chalfant和H. Hill Goldsmith
约1/10青少年在18岁之前会发生重性抑郁或心境恶劣障碍。沉思(不断地想着自己的感觉和问题的过程)是抑郁的一种公认认知危险因素。在这项研究中,Moore和同事调查了与沉思相关的反应类型是否可解释抑郁伴随的一些遗传易感性。共756名12~14岁的青少年双胞胎完成了反应类型问卷和几个抑郁症状指标。沉思与抑郁症状正相关,而分心与抑郁症状负相关。抑郁症状约54%的变异可被归因为遗传变异,而沉思37%的变异和分心30%的变异可由遗传变异解释。进一步分析显示,分心的个体差异具有相同的抑郁变异遗传及环境来源。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导致分心的相同遗传因素有可能使个体免于罹患抑郁。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