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登录,我要注册

精神

Mol Psychiatry:陆林院士发现疫情3年新增7千万抑郁症,9千万焦虑症

作者:精神心理新前沿 来源:MedSci 日期:2022-09-12
导读

         中科院院士陆林在抖音与中国科协联合出品的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推测受到广泛关注,他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关键字:  焦虑症 | 抑郁症 | 疫情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陆林在抖音与中国科协联合出品的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推测受到广泛关注,陆院士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陆林院士给出了一份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一、抑郁与焦虑是威胁人们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而是始终强调人的精神完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精神健康的状态下,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应对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压力,能够卓有成效地工作,并对自己所在的社会有所贡献。

        目前,已知的心理疾病超过400种,最常见的是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睡眠障碍。

        “抑郁障碍在中国的发病率是7%左右,在欧美国家超过10%。”陆林介绍,“焦虑障碍的发病率7%左右,在很多国家达到15%。”此外,成人中有20%到30%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成为疾病、需要到医院治疗的,有15%左右。”

        陆林介绍到,全球至少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青少年、退休老人、独居者、产后女性都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患者会遭遇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兴趣减退、自卑自责,严重的会产生自杀念头,已成为严重的社会负担。

        抑郁症还会表现为睡眠障碍,陆林院士说,“睡不着觉或者睡得很多。如果一个健康的人,突然有一段时间变得对工作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事情不感兴趣,觉得自己不行,有点自卑,不愿意跟人家交往,经常觉得身上不舒服,甚至感觉到脑子不好用,这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有季节性变化,表现出昼重夜轻的规律。许多人都因各种困难和压力而有过类似的情绪体验,但并不是所有的抑郁情绪都是抑郁症。陆林的建议是:“如果持续两周以上,一定要找医生。”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是无法摆脱与现实不相称的过分紧张担心。“担心今天天气不好,担心路上有什么事,担心自己什么事做不好,或者担心家人、自己会生病,这都是焦虑症的表现。”陆林说。焦虑会有很多生理表现,比如失眠、出汗、胸闷、心慌、过度敏感等等。

        作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和焦虑目前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其中,有70%到80%的患者可以有效治疗,还有一部分患者可以痊愈。然而,仅有2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这是疾病,或回避问题。

        二、疫情带来的抑郁和焦虑激增

        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这个数据是基于陆林院士最近发表在Mol Psychiatry上的一篇论文。陆林院士团队调查在包括 COVID-19 在内的流行病爆发期间与抑郁、焦虑和失眠症状相关的患病率和风险因素。系统地检索了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Medline、Cochrane 数据库、bioRxiv 和 medRxiv,以确定截至 2020 年 8 月 14 日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报告抑郁、焦虑或失眠患病率的研究。汇总了包括普通公众、卫生工作者、大学生、老年人、感染患者、感染幸存者和孕妇在内的不同人群在所有类型流行病中的症状。

        最初共检索到 17,506 篇论文,最终有 283 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 948,882 人。抑郁症的合并患病率范围从幸存者的 23.1%(95% CI: [13.9-32.2]) 到大学生的 43.3% (95% CI: [27.1-59.6]),焦虑的合并患病率范围从老年人的 25.0% (95% CI: [12.0-38.0]) 到孕妇的 43.3% (95% CI: [23.3-63.3]),失眠症状的范围从 29.7% (95% CI: [24.4 -34.9]) 到 58.4% (95% CI: [28.1-88.6]) 。在大学生中,中度至重度精神症状的患病率较低,但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很大差异。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普通公众、卫生工作者和大学生中精神问题的患病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而在受感染的患者中则有所下降。与所有三种心理健康症状的患病率增加相关的因素包括女性、身体疾病、精神疾病、COVID 感染、同事或家人感染、前线工作经验、与感染患者的密切接触、高暴露风险、隔离经验和高度关注流行病。经常锻炼和良好的社会支持与这三种精神症状的风险降低有关。

        图:各国大流行期间公众和卫生工作者的抑郁、焦虑和失眠的患病率。

        (a)抑郁症,范围:12.5%(以色列)–66.7%(约旦); (b) 焦虑,范围:23.9%(沙特阿拉伯)–71.0%(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c) 失眠,范围:23.2%(中国)–56.0%(美国); (d) 中度至重度抑郁症,范围:3.5%(印度)–36.3%(澳大利亚); (e) 中度至重度焦虑,范围:10.9%(日本)–72.1%(马来西亚); (f) 中度至重度失眠,范围:5.7%(中国)–42.0%(哥伦比亚); 卫生工作者:(g) 抑郁症,范围:22.5%(印度)–78.0%(约旦); (h) 焦虑,范围:17.1%(印度)–95.5%(巴基斯坦); (i) 失眠,范围:18.5%(阿曼)–75.2%(巴林); (j) 中度至重度抑郁症,范围:5.3%(西班牙)–47.1%(土耳其); (k) 中度至重度焦虑,范围:1.5%(印度)–53.5%(巴基斯坦); (l) 中度至重度失眠,范围:8.3%(意大利)–24.4%(中国)。

        总之,精神症状在流行病期间很常见,而且人群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需要针对人群进行心理危机管理,以减轻心理问题的负担,改善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

        陆林在提醒道,大众应该做好长期心理准备,及时调节情绪,保证睡眠。“隔离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事实上,国际上也有大量类似研究证实上述的研究结果。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由于社交距离、大流行相关的担忧、COVID-19 传染焦虑和隔离导致的孤独感的变化与大流行期间的自杀企图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显著相关。

        三 、疫情对精神健康的影响至少持续二十年

        受疫情影响,全球各地许多人都遭受了“新冠抑郁”和失眠困扰。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新冠期间英国失眠人数从之前的六分之一上升到四分之一。疫情持续到第三年,长期的社交疏离、日常生活受到干扰、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让更多人遭遇失眠。

        今年2月,Ziyad Al-Aly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冠对精神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使用的是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数据。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冠组精神健康事件诊断或处方的风险增加60%。具体来看,新冠组发生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增加38%,使用抗抑郁药的风险增加55%。此外,新冠组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80%,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41%。

        2020年5月,陆林院士作为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在武汉指导湖北省疫情后康复和心理疏导工作。8月,陆林院士所在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成立创伤后应激障碍诊疗中心,帮助武汉市民走出新冠心理阴霾。当年9月,“陆林院士疫后综合征工作室”在武汉武昌医院成立。

        在陆林看来,疫情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响更为直观。疫情期间,作为医生,陆林在自己的医疗门诊接诊了大量青少年。他们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因为沉迷游戏,生物节律颠倒,等到疫情结束,他们变得情绪低落、害怕见人、不愿意出门,因此无法正常地回到学校上课。这些都严重影响青少年长期的发展。

        与疫情本身的引发的后遗症相比,遗留的心理问题,可能是更大的“后遗症”。

        四、提升大众心理健康水平、对抗抑郁和焦虑,包括孩子和成人,必要时及时就医

        目前中国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只有20%,离30%的目标还有差距,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仍在快速上升。不仅是成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尤其需要警惕。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中,有五分之一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素质的教育,而不能仅仅是考试成绩。”陆林强调,要保证青少年的休息和睡眠。“只有在睡眠中,身体才能正常分泌生长激素,保持良好的身体发育,青少年的情绪才能变得稳定,才能拥有心理健康。

        陆林建议,情绪变差时,可以通过休假、休息,与朋友沟通交流等方式调整情绪。“12点之前睡觉,不要熬夜。”陆林强调,每个成年人每天至少要睡6.5小时,最好可以睡7-8个小时。经常 溃疡、心慌心悸、胸闷憋气、胃胀胃痛、食欲下降,都是身体出现异常的信号。陆林建议每天保持适度社交,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达到中度出汗的效果。此外,陆林院士还强调了加强心理 和知识科普的重要性。

        同时,一旦有焦虑或抑郁的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链接: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16)

        焦虑自评量表(SAS)

        情绪自评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

        参考资料:

        Xie Y, Xu E,Al-Aly Z.Risks of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covid-19: cohort study. BMJ. 2022 Feb 16;376:e068993

        Zeng N, Zhao YM, Yan W, Li C, Lu QD, Liu L, Ni SY, Mei H, Yuan K, Shi L, Li P, Fan TT, Yuan JL, Vitiello MV, Kosten T, Kondratiuk AL, Sun HQ, Tang XD, Liu MY, Lalvani A, Shi J, Bao YP,Lu 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ong term physical andmentalsequelae of COVID-19 pandemic: call for research priority and action.Mol Psychiatry. 2022 Jun 6:1-11. doi: 10.1038/s41380-022-01614-7

        Yuan K, Zheng YB, Wang YJ, Sun YK, Gong YM, Huang YT, Chen X, Liu XX, Zhong Y, Su SZ, Gao N, Lu YL, Wang Z, Liu WJ, Que JY, Yang YB, Zhang AY, Jing MN, Yuan CW, Zeng N, Vitiello MV, Patel V, Fazel S, Minas H, Thornicroft G, Fan TT, Lin X, Yan W, Shi L, Shi J, Kosten T, Bao YP,Lu 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xiety and insomnia in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ing COVID-19: a call to action.Mol Psychiatry. 2022 Jun 6:1-9. doi: 10.1038/s41380-022-01638-z

        中科院陆林院士:疫情三年新增7千万抑郁症患者,9千万焦虑症患者, 脑说心语

        Jeon ME, Gomez MM, Gai AR, Ringer FB, Schafer KM, Joiner TE.SuicideRisk DuringCOVID-19: Correlates of Peri-pandemic Suicidal Ideation Controlling for Pre-pandemic Ideation.Int J Cogn Ther . 2022 Aug 19:1-15. doi: 10.1007/s41811-022-00140-2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