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发生数小时之内,大多数幸存者表现出情绪麻木,茫然不知所措。地震后第1周内,幸存者广泛存在焦虑情绪和茫然之后的恐惧,对于丧失亲人的幸存者,还存在沉重的愧疚感与悲伤、哀悼反应。在避难救护所生活10天以后,许多幸存者仍感到非常压抑,焦虑反应、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普遍存在。一些幸存者还出现创伤经历在脑海中不断闪回。
地震所致心理创伤严重而持久,早期经济援助更有效
在地震发生数小时之内,大多数幸存者表现出情绪麻木,茫然不知所措。地震后第1周内,幸存者广泛存在焦虑情绪和茫然之后的恐惧,对于丧失亲人的幸存者,还存在沉重的愧疚感与悲伤、哀悼反应。在避难救护所生活10天以后,许多幸存者仍感到非常压抑,焦虑反应、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普遍存在。一些幸存者还出现创伤经历在脑海中不断闪回。
一项长期研究报告显示,地震发生3年后,幸存者仍遭受心理痛苦的折磨,并且酒精依赖、冠心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危险升高。
在地震发生后早期,向幸存者保证他们可获得医疗救助、生活保障及重建家园的经济援助,将会很大程度减少幸存者的心理压力,比单纯心理辅导更为有效。国外学者认为,通常心理辅导在灾难发生1个月后更为有效。
唐山大地震所致的心理创伤特点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对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其中有无亲人震亡,其心理感受不同。约1/3震后余生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3~5倍。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此外,经历地震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在唐山大地震的4000多名孤儿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遇到与创伤事件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过分的惊跳反应;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对未来失去憧憬,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
对于妊娠期遭受过地震应激的胎儿,其成人后的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和脑结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对64例截瘫患者的心身研究证实,他们的心身健康程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地震等给人们带来的几种正常心理应激反应
WHO专家指出,没有哪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亲历地震惨状、损失巨大、躯体创伤严重的幸存者心理症状甚至会持久存在。在地震发生几天内,大多数幸存者经历以下一种以上正常应激反应:
1. 情绪反应:短暂的强烈情感体验(几天或几周),包括震惊、恐惧、悲伤、愤怒、仇恨、愧疚、无助感、绝望;或者情感迟钝麻木,很难感受到爱和亲密,难以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到兴趣和快乐。
2. 认知方面: 迷惑,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过度担心,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力涣散,记忆缺失,陷入灾难记忆不能自拔,自责。
3. 躯体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等。
4. 人际关系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被遗弃感,敏感多疑,易激惹,过度控制等。
5. 失落反应:包括亲人的丧失、同学朋友的丧失、家园的丧失、财产的丧失、生活与工作能力(因为伤残等)的丧失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
作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季建林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发生后数日至6个月内所出现的个体延迟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病理性再度体验创伤、恶梦惊醒、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Madakasia等报告,龙卷风受灾者中PTSD的患病率为59%。Armenia地震和Andrew飓风后PTSD的患病率超过30%。我国张北地震受灾人群3个月和9个月后PTSD的发病率分别为18.8%和7.2%。刘爱忠等调查发现洪灾后人群PTSD的患病率为30.9%。
需要重视的是,PTSD患者自杀率达19%,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并且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的风险较高,如酒精滥用为20%~70%,广泛性焦虑为40%~70%,抑郁症为35%~50%,药物滥用为10%~25%等。
临床表现
1.感知觉过程反复发生闯入性出现创伤性体验,持续警觉性增高;不由自主回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幻觉;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易激惹;集中注意困难;过分担惊受怕等。上表 归纳了PTSD的核心症状。
2.情感过程主要有焦虑、抑郁,情感稳定性差,可能出现激情状态及自杀倾向等。
3.认知过程由于亲身经历灾难性事件,有一些患者会对自己产生内疚和自责;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等。这些可以是困扰患者的核心问题,也正因为这些问题常导致患者病情迁延,甚至自杀,应予以关注。
4.意志行为过程患者可能会出现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范围变窄。多数患者会逐渐发现和找到一些暂时缓解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借酒消愁等。
治疗手段
治疗目标是缓解核心症状,减轻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和降低共病危险性。原则是以帮助患者提高应对技巧和适应能力,认识和理解灾难性应激的不可避免性,调动和发挥一切可利用的社会支持力量或资源,尽快帮助患者摆脱应激状态,恢复心理和生理健康。简而言之,对灾难后创伤心理应激的危机干预需要镇定、信心、耐心、细心、经验、专业技能与毅力。
要关注患者可能存在和出现的内疚和自责。以心理-环境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1. 心理治疗主要是恢复心理平衡,即期望与应对能力之间的1∶1,避免期望过高或绝望这两个极端;同时要稳定情绪、解决问题、心理疏泄和通过想象回忆来减轻创伤应激反应。
如果患者处于否认、麻木阶段时,则治疗策略为:⑴ 通过鼓励患者复述创伤性经历、帮助患者改变防御方式以减少压抑和自控;⑵ 通过鼓励患者用言语描述、联想、回忆、表达性治疗手段及重新体验创伤性经历等,以达到宣泄的目的;⑶ 通过解释情绪的产生和作用,帮助患者理解情绪与自我及他人的关系;⑷ 鼓励和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缓解患者的麻木情绪。重新调整和掌握更有积极意义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
如果患者处于恶梦惊醒、反复回忆灾难情景、情绪不稳定时,则治疗策略为:⑴ 通过减少刺激、重新组织已感受到的信息、允许依赖、理想化并予以支持等,帮助患者重新整理对外界的认识;⑵ 通过区分现实与幻想、改变当前的认知结构、区分自我和客观原因、教育患者忽略与应激有关的信息等,以达到疏通和重新组织痛苦经历;⑶ 通过脱敏、放松训练及必要的抗焦虑药使用来缓解焦虑情绪。
2.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三 方面: ⑴ 镇静、改善睡眠,可选 用苯二氮类 艹 卓 (如阿普唑仑、米达唑仑、氯硝西泮等);⑵ 稳定情绪,可选用抗抑郁药与抗焦虑药,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米氮平、阿米替林、丙米嗪等;⑶ 其他对症处理,如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控制行为紊乱等精神症状。
3. 其他治疗增加情感、心理与社会支持,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及社会支持,重新调整和建立更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8年5月22日A10版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