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通路(CVAD)相关血栓(CRT)是很常见的并发症,而CRT又可导致CVAD移除、肺栓塞、反复深静脉血栓和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美国的Rajasekhar 教授在BLOOD杂志上介绍了如何预防与治疗CRT。
中心静脉通路(CVAD)相关血栓(CRT)是很常见的并发症,而CRT又可导致CVAD移除、肺栓塞、反复深静脉血栓和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美国的Rajasekhar 教授在BLOOD杂志上介绍了如何预防与治疗CRT。
一、CRT的病理生理学
CVADs诱发血栓与如下因素有关:插管本身损伤局部血管壁,活化凝血和炎症过程;CVADs对血管壁的持续摩擦、经导管液体的涌入、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均加重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CVADs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减慢、血液瘀滞;导管的合成材料也可活化凝血。
血栓可在导管内、导管周围和导管头端形成,发生于导管置入的24小时内,影响血液通过导管。腔内血栓是由于血液返流入导管所致,源于冲管不充分或频繁采血所致。多数纤维蛋白鞘和腔内阻塞在腔内给予2mg阿替普酶即可溶解。附壁血栓形成于CVAD邻近的血管壁。CRT指DVT部分或完全阻塞导管所在静脉。
二、CRT的风险因素
三、CRT的预防与治疗
治疗目的主要是减少症状、保留导管功能、减少血栓复发或进展以及预防血栓后综合征。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抗凝治疗、移除导管、上腔静脉放置滤网和溶栓。
四、CRT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无症状,或表现为CVAD功能异常,或出现CVAD相关感染。有症状CRT约为1% -5%,表现为插管部位或同侧上肢不适、水肿和肤色改变,颈部、上肢或胸部可见静脉网,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常提示进展为CRT。CVADs是上腔静脉综合征最常见的良性病因,患者出现颜面或颈部肿胀、充血、头痛或头胀时应想到CRT。
五、CRT的诊断
Constans采用4个因素评估上肢深静脉血栓(UEDVT)风险:起搏器或中心静脉插管1分,局部疼痛1分,单侧水肿1分,其他可能原因-1分。不过该评分仍需进一步确认。
虽然增强静脉造影是诊断CRT标准,但临床一线诊断方法为多普勒超声,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如果超声阴性而临床又高度怀疑UEDVT时可行增强静脉造影,同时参考D二聚体、动态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结果。
六、CRT病例实战
1. 病例1
26岁男性,静脉使用毒品病史,因心内膜炎入院,建立PICC通路用于抗生素治疗。3周后出现上肢肿胀疼痛,无缺血表现,多普勒超声证实右上肢腋静脉深静脉血栓(DVT),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后,右上肢肿胀减轻。患者需要PICC进行超过3周的抗生素治疗,所以未移除CVAD,长期抗凝治疗时换用DOAC,共治疗3个月,右上肢肿胀完全消失。
2. 病例2
45岁女性患有III期结肠腺癌,左锁骨下胸壁输液港用于化疗。2周后左上肢肿胀,左上肢和左颈部疼痛,多普勒超声证实左锁骨下静脉血栓,该患DVT形成与CVAD、结肠癌和化疗有关,因其仍需要中心静脉装置进行治疗,故给予LMWH治疗,对于恶性疾病相关VTE,LMWH是优选。因患者需化疗6个月,故其抗凝治疗需持续至CVAD移除,而不仅仅只是3个月。
3. 病例3
62岁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病史,因双肺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入住ICU,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左锁骨下静脉插管输液,几天后病情好转,入院第5天拔管。入院第7天时突然左上肢疼痛肿胀,肤色青紫,多普勒超声证实存在一巨大血栓阻塞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肱静脉,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全血计数、肾功和肝功正常,无出血病史,静脉肝素治疗症状无改善。
为预防坏疽和截肢,给予导管引导的溶栓治疗(CDT),该患满足溶栓标准,包括巨大近端上肢血栓、肝肾功尚可、出血风险低、症状发作不足14天。溶栓后24小时,上肢肿胀明显改善,停用CDT,转为LMWH,CVAD移除。肺炎恢复后出院,继续DOAC治疗3个月,穿戴弹力服装减轻症状。
七、结语
CRT是静脉血栓最常见原因,为减少CRT风险,应在必要时才应用CVADs,并尽量减少风险因素的暴露。目前不推荐CVADs常规预防抗凝;超声是CRT的优选检查手段;CVAD不移除时需抗凝治疗;当CRT症状不缓解或CVAD不再有需要或出现导管相关感染时需移除;溶栓只适合低出血风险、影响肢体风险高或严重持续症状时才考虑使用;上腔静脉滤网导致的并发症可能多于获益,因此不推荐。
编译自:How I treat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related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Blood 2017 129:2727-2736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