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提到生物反馈和虚拟现实(VR)技术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生物反馈技术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而VR则更常见于游戏等娱乐领域。将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并应用到精神疾病的治疗领域中,可能很多人都会十分好奇这种新技术是如何开展的,又能治疗哪些精神心理疾病呢?
单独提到生物反馈和虚拟现实(VR)技术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生物反馈技术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而VR则更常见于游戏等娱乐领域。将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并应用到精神疾病的治疗领域中,可能很多人都会十分好奇这种新技术是如何开展的,又能治疗哪些精神心理疾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南京脑科医院近日来首次发布的这项新技术——VR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南京脑科医院也是全国第一家研发此项新技术的三甲医院。
体验感受
2017年2月28日,来自电视台、报纸、电台、网络媒体的十几家媒体记者参加了南京脑科医院VR生物反馈治疗新技术发布会,记者们来到心境障碍科(江苏省抑郁症诊疗中心),亲自体验了这项新技术的实施过程。
由于记者不是恐惧症患者,但自身有点怕高,因而选择了悬崖场景。戴上VR眼罩之前,生物反馈仪显示记者的心率86,预警灯为绿色,表示其生理状况处于正常水平;而当记者带上眼罩,身临百米高的悬崖边时,可明显看到生物反馈仪上的参数迅速发生变化:心率超过了100,预警灯为红色,表示其处于紧张状态。当生物反馈仪监测到其紧张状态后,自动响起放松指令:「请放松,跟我做深呼吸,吸气……呼气……」。
随后,在医生要求下,记者需要完成悬崖场景的任务,这个任务需要探出身体看到悬崖下方山谷的场景,此时生物反馈仪显示其心率波动在110-130,紧张状态更加明显。
生物反馈仪可记录体验者的生理状况,使医生及时掌握情况,体验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
医生指导记者持续待在悬崖的场景之中,并表示很快就会适应这种感觉了。几分钟后,记者逐渐感到放松,心率恢复在90以下,预警灯也变为绿色。
南京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的副主任王纯博士表示,记者仅仅是有些紧张,还算不上真正的恐高症。被诊断为恐高症的患者的紧张程度更高,其心跳可瞬间达到160以上,甚至更高,还可能出现极度恐惧、回避行为等症状。
从记者的体验感受中我们可以看到,VR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真实场景的还原,而生物反馈技术提供一种患者生理状况的实时反馈。这两者的结合一方面是提供治疗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也提供了一种安全保障。
作用原理
上述记者的体验过程,正是对于恐惧症患者的治疗过程。恐惧症是属于焦虑障碍中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特征是对特定事物、场所、情境等产生极度害怕和紧张的感觉并伴随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头晕等躯体症状,同时存在回避行为。
临床上,恐惧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中的暴露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中重要的行为技术之一,药物治疗对其作用十分有限。在我国,由于心理治疗师的极度匮乏,很长时间以来,精神心理科对恐惧症患者的治疗和关怀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量患者得不到合适的治疗。而VR-生物反馈新技术辅助的暴露治疗有望填补这一空缺,成为恐惧症患者的福音。
左图是生物反馈指标,右图是体验者看到的虚拟现实场景。
而上述提到的暴露治疗(Exposure therapy)是通过让来访者「暴露」于所害怕和回避的物体、动物、活动或情境,来应对恐惧和减少回避的行为技术。暴露治疗是行为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其良好的疗效以及较短的治疗时间深受临床学家的认可,尤其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恐惧、焦虑、强迫障碍等。
据王纯主任介绍,其治疗原理是,治疗师创造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引导来访者进入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唤醒焦虑的刺激情境中。尽管暴露过程的开始阶段会产生焦虑,但不会导致来访者所恐惧的结果发生,恐惧感会随着时间而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会学习到新的经验:所恐惧的结果不会发生,所回避的事物是可以面对的,恐惧感和身体症状可以得到控制,从而打破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的恶性循环。
暴露治疗的分类
根据是否真实面对恐惧的对象,暴露治疗可分不同种类,包括现实暴露、想象暴露、内感受器暴露和虚拟现实暴露。
▲ 现实暴露(In vivo exposure):直接面对所害怕和回避的物体、动物、活动或情境,如强迫症患者怕脏,要求他直接触摸垃圾桶,社交焦虑患者在听众面前发表演说等。这种方法在治疗师匮乏的情况下,很难做到治疗师陪伴的实施。
▲ 想象暴露(Imaginal exposure):通过引导想象,在脑中呈现恐惧的内容,如治疗师创造安全的环境,引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重现创伤经历场景。这个方式在现实治疗中使用最多,但有可能出现想象不充分、体验不真实的情况。
▲ 内部感受器暴露(Interoceptive exposure):治疗师通过简单的方式引发出来访者的某些无害却是来访者所恐惧的生理感觉,例如对于惊恐障碍和疑病的患者,行为治疗师们发展出一系列方法引起心率加快或者头晕等,如短时间快跑、摇头、憋气,让他们学习到,处在这些自己所害怕的身体感觉中其实是没有危险的。此种暴露治疗是专门针对这些特定的恐惧现象设计的。
▲ 虚拟现实暴露(Virtual reality exposure):这是VR出现后暴露治疗的最新形式,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把VR技术用于暴露治疗中,模拟所恐惧的对象帮助来访者进行暴露。同时,结合生物反馈技术,使得暴露治疗体验感更强、更容易获取,及环境安全可控。
南京脑科医院首创的VR-生物反馈对恐惧症的治疗技术为患者高度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且医生可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情境的恐惧程度,实时监控患者的生理状况,生物反馈仪也会根据患者情况智能地为患者提供放松指导语。除此之外,同一个心理治疗师可同时监控多名患者,提高了治疗效率。
与此同时,VR-生物反馈技术的治疗效果比以往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更好。以往的认知行为治疗一般需要10~20次治疗才能达到效果,而VR-生物反馈技术可在10次以内就能产生疗效,甚至有些患者在第一次治疗后症状就会有所改善。目前,南京脑科医院使用的VR系统能模拟出飞机、高铁、地铁、汽车、电梯、悬崖、独木桥、高楼、密闭空间、车库等十多种场景。
应用前景
近年来,VR-生物反馈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但用在临床治疗上还是较新鲜的事物。美国较早开展过基于VR心理治疗,也有研究组将VR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多动症、孤独症、抑郁症、戒除酒瘾等方面的尝试。
2016年2月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Open》上的一项研究表明,VR技术还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
共有15名抑郁症患者参加了此项实验研究。当患者带上头显时,头显中投射出成人虚拟形象。这些成人虚拟形象完全复制了患者的身体动作,并且患者也被要求尽量与这些虚拟形象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接着,画面中会出现一个哭泣小孩的形象,患者被要求对孩子说一些同情的话来接近并安慰孩子。同时,患者安慰孩子时,被研究人员告知要引导孩子让他们想想那些令他们感到快乐的时光,想想那些爱他们的人。实验进行到这个阶段时,角色被转换了:患者被具体化为孩子的形象,这个孩子完全模仿患者自己的身体动作,然后他们会听到成年影像用他们自己的声音说过的那些安慰的话语。
(Falconer CJ, et al. 2016)
结果显示,9名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有所下降,其中有4名患者的抑郁程度大幅下降,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且在实验结束后一个月仍旧能够保持改善的效果。
参考文献
Falconer CJ, et al. Embodying self-compassion within virtual reality and its effects o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BJPsych Open. 2016 Feb 15;2(1):74-80. eCollection 2016.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