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械

了解膏方的发展

作者:?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11-08
导读

         春秋时期,中医“膏”的相关制作和使用已有记载,最早发现但已失存的古医籍《五十二病方》记载有膏剂30 余方,因制作时加用膏剂而称为“膏之”。

关键字:  膏方 | 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中医“膏”的相关制作和使用已有记载,最早发现但已失存的古医籍《五十二病方》记载有膏剂30 余方,因制作时加用膏剂而称为“膏之”。战国时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则记载了用煮熟大枣捣烂成泥制成的枣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记载有2个膏,《灵枢·痈疽》所载豕膏,用以治疗猛疽化脓和米疽,为猪脂入膏的应用扩大了思路;《灵枢·经筋》 中“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记载了马膏的外用。

  汉、唐时期虽有“膏”的称谓,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但仍以内服、治疗为主。普遍认可的膏方内服最早记录当是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记载的大乌头煎、猪膏发煎,其煮水得膏的这种制膏与现代膏方的制作工艺比较相似。南北朝时陈延之所著《小品方》中所载“地黄煎”以单味生地黄煎制而成,是最早的滋补膏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个别“煎”方与现代膏滋方相似,制剂上多采用水煎、去渣、取汁、浓缩的工序。

  汉、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膏、煎称谓上无明确分别,但有膏逐渐取代煎的趋势。北宋《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载有治虚劳赢瘦无力的地黄煎、卷二十七载有治虚劳渴、四体虚乏、羸瘦的括萎煎,其后的《圣济总录》所载栝萎根膏,以“膏”命名,含生栝楼根和黄牛脂共同制成,有养胃生津之效。南宋《洪氏集验方》中用以治虚劳干咳的琼玉膏,有生地黄、人参、茯苓和白蜜合方,至今仍广为沿用。此外,尚有《丹溪心法》的藕汁膏等,均是却病养身之品。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为膏方发展的成熟阶段。在膏方的名称上,多以“某某膏”的方式命名,此时“膏”已成为滋润补益类方剂的专用名,“煎”则指水煎剂。制作方面,明清时期已基本固定,即用水多次煎熬,浓缩药液,最后加蜂蜜等成膏。清朝时期,膏方应用更加备受重视、更加灵活。

  明清时期

  近现代,膏方的研制运用飞速发展。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理念的加强,加上现代科学研究技术、现代加工工具的应用,膏方的便捷制作、推广普及渐成规模,每逢冬令之季即在江南、华南广为盛行,在上海地区甚至有“上海膏方”之说。

  近现代时期

  膏方的分类

  按加工方法分类

  水膏 水膏是将药汁加热后浓缩即可,不放任何其他辅料,也称清膏。

  素膏 素膏是用麦芽糖、蔗糖、蜂蜜等植物性辅料加入水膏中熬炼收成膏,也称糖膏、蜜膏。

  荤膏 素膏中加入动物类胶,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辅料熬炼制作而成的膏剂。

  按制作来源分类

  成方膏滋药 选用确具疗效的膏方方剂,由药厂成批加工,作为中成药商品供市场销售(如十全大补膏、人参滋补膏等)。

  临方膏滋药(定制膏方) 医生针对服用者不同体质及临床表现,临诊进行辨证论治所开取的处方,一人一方,由有资质的零售、生产、医疗单位加工制成的膏方。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