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主持进行的“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成果被世界权威医学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Alzheimer’s & Dementia)接收,并在线发表,是国际上首次证实一种药物对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有治疗效果。
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主持进行的“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成果被世界权威医学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Alzheimer’s & Dementia)接收,并在线发表,是国际上首次证实一种药物对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有治疗效果。
该试验是贾教授主持的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丁苯酞治疗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为,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易进展为痴呆,但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亦无针对该疾病的大型干预性临床试验。所以,该研究是全球第一项针对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能够改善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整体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该研究纳入了281例50-70岁的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丁苯酞治疗组(丁苯酞200mg 3次/日)或安慰剂治疗组治疗组(安慰剂2粒/次,3次/日)。主要疗效指标为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和临床医师会晤总体印象测定量表(CIBIC-plus)。研究为期24周。在基线期、12周及24周时对疗效和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估。治疗24周后,丁苯酞治疗组ADAS-cog评分改善优于安慰剂治疗组(丁苯酞组较基线变化值:–2.46;安慰剂对照组较基线变化值-1.39;P = 0.03;意向性分析)。丁苯酞治疗组CIBIC-plus评分亦优于对照组(丁苯酞组57.1%患者改善;对照组42.1%患者改善;P = 0.01;意向性分析)。丁苯酞相关不良事件少见,主要为轻度胃肠道反应。
该临床试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研究所评估的药物丁苯酞是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最初从芹菜籽中提取,现在已能通过化学方法合成。2005年2月该药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广泛,后发现该药对血管性认知障碍也具有治疗效果,但是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的验证。
同时,因为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进展为痴呆的风险很高,但是目前针对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该试验是国际上第一个针对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该试验的受试者入组标准,结局指标,试验时间长度,药物效果的大小等对后续的临床试验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另外,研究试验设计严格,纠正了以前该领域临床试验中存在的以下问题。首先,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一个综合征,包括不同的病因亚型,如果仅笼统地纳入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而不对病因亚型加以区分,就会导致入组患者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不利于对药物真实疗效的评估。我们试验的独特之处在于针对性地选取了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这个亚型,从而克服了样本的异质性,这在国际上是第一次。同时,研究者制定了较以往临床试验更加严格的影像学入组标准,所有的入组患者都必须接受头颅磁共振检查。这样既增加了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又能排除伴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
该试验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一种药物对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有治疗效果。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