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血管科器械植入量逐渐增加,术后管理问题日趋复杂和重要,国内普遍存在重置入、轻随访的现象,为指导国内医生开展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随访工作,促进CIED治疗在中国的规范发展,因此组织制定《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包括了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目的、方式、频度和内容,资料管理问题和随访工作人员的相关问题。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PM)、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在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置入型心电记录仪(国内应用较少)和置入型心血管
2012年9月13—16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双年会在南京举行会议期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澍教授介绍了《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
目前,心血管科器械植入量逐渐增加,术后管理问题日趋复杂和重要,国内普遍存在重置入、轻随访的现象,为指导国内医生开展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随访工作,促进CIED治疗在中国的规范发展,因此组织制定《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包括了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目的、方式、频度和内容,资料管理问题和随访工作人员的相关问题。
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PM)、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在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置入型心电记录仪(国内应用较少)和置入型心血管监测器(国内尚未应用)。
随访目的
包括以下几方面:
1、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患者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识别危险患者,优化置入的器械功能,鉴别非CIED相关的健康问题并予以适当指导;
2、有利于了解和记录正确的数据,识别和校正器械异常的功能,评价CIED电池寿命;在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延长脉冲发生器寿命;
3、有利于判断CIEDs记录心律失常事件诊治的正确性,可监测一些疾病(如心衰)的指标,并评价治疗效果;
4、另外,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还能完善患者数据库,将CIED及疾病相关信息与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沟通,为医生、患者和机构提供专业技术和教育。
CIED术后随访方式包括诊室随访和远程监测,其中前者是目前的主要随访方式。
随访频度包括出院前和出院后随访,前者为诊室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有无手术并发症、有无CIEDs功能异常,记录初始遥测数值,设置个体化程控参数以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和心理支持。
出院后随访包括早期、中期和终末期随访(见下表)
名称 |
随访时间 |
随访方式 |
随访内容 |
早期随访 |
置入后4—12周内 |
诊室随访、完整评估 |
1、检查起搏器囊袋愈合情况; 2、监测急性期起搏阈值变化; 3、确定电极导线稳定性; 4、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进行参数优化。 |
中期随访 |
随访频率为3—12个月\次,ICD随访间期通常不应>6个月 |
诊室或远程随访 |
1、监测起搏器电池耗用; 2、优化起搏治疗方案; 3、识别并及时排除起搏器故障; 4、了解患者心率和心律变化 |
终末期随访 |
随访时间是在CIED接近择期更换指征时,随访频率为1—3个月\次 |
诊室或远程随访 |
1、监测电池电量变化; 2、监测CIED特殊功能; 3、确定更换时机。 |
图1 CIED诊室随访或远程监测最低频度
图2为随访频度示意图,有临床指征时,需增加随访频率。
图3 决定CIED随访方式和频度的因素
随访内容(见下图)
资料管理问题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和随访信息等,由置入或随访医师或医院负责随访资料的管理,还要有相应患者的器械置入卡,所有涉及患者的处理机及转归均需进行记录。
随访的工作人员包括符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置入医师、随访医师、随访技师或护师以及生产厂商技术代表等。
最后,张澍教授指出,为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及时监测、及早调整以获得CIEDs的最佳工作状态,早发现、早治疗疾病,相关医生应做到“里应外合”,开展诊室随访与远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在出院前后进行认真的“望、闻、问、测”以及相应的资料管理工作。
更多阅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 心血管置入式电子装置的感染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