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54岁,因“心慌不适,全身水肿伴皮疹3个月”入院。入院诊断 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全身重度水肿。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4岁,因“心慌不适,全身水肿伴皮疹3个月”入院。
患者2008年9月因“小肠占位”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示小肠间质瘤。术后一般情况良好,未继续治疗。2011年4月中旬,腹部超声检查示肝多发转移,4月28日开始自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400 mg,qd),6月12日出现恶心、小拇指水肿、皮肤瘙痒、潮红,逐渐发展至全身重度水肿和皮疹,并出现心慌不适(心率90 次/分),低热(37℃~38.5 ℃),药物减量后症状无缓解。
入院查体 体温36.2 ℃,脉搏78次/分,呼吸22 次/分,血压100/60 mmHg。全身重度水肿伴皮疹,手脚皮肤皲裂伴液体渗出,睑结膜充血、水肿,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前区无隆起,心界叩诊无扩大,心律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平坦,右上腹见长约10 cm手术切口,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辅助检查 (见表2)
入院诊断 小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全身重度水肿。
诊疗经过 入院后停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给予氢氯噻嗪(10 mg,tid)口服,盐酸普罗帕酮(100mg,tid)口服。患者心慌和水肿症状逐渐缓解。入院第4天患者出现皮肤过度角质化、粗糙,局部脱屑,第7天出现全身大量皮肤脱屑,脱屑后皮肤呈粉红色(图3),30 天后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讨论
本患者因小肠间质瘤术后多发肝转移自行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约1个半月后出现重度水肿及皮肤改变,未同时服其他药物,停药后经对症治疗,症状渐缓解,可判断为甲磺酸伊马替尼致重度水肿及剥脱性皮炎。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某些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的选择性抑制剂,经与ATP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核苷酸结合位点,阻止磷酸基团从ATP向蛋白质底物转移,使细胞增殖受抑,诱导细胞凋亡。该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水肿、皮炎、皮疹、肌肉痉挛、骨髓抑制及心、肝、肾毒性等。目前认为其引起体液潴留的机制,除作用于Bcr-Abl融合基因外,还与其为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抑制剂有关。PDGFR可通过调节结缔组织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分子的相互作用调节组织间隙压力,故PDGFR受抑可能在体液潴留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机制尚不清楚,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机制主要有抗原-抗体反应、迟发型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等。水肿是常见不良反应,但重度水肿伴剥脱性皮炎少见,应予警惕,一旦出现应尽早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另外,甲磺酸伊马替尼为处方药,患者不应自行服用。应对患者加强宣教,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处方药。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