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明原因胆道狭窄的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时,需要取样进行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以鉴别良性或恶性狭窄,并以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
对不明原因胆道狭窄的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时,需要取样进行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以鉴别良性或恶性狭窄,并以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
目前,胆道细胞刷检是ERCP中最常用的胆道取样技术。然而,这种方法取得的样本,通常由于细胞数过少而无助于诊断,导致其诊断的敏感性很低。
为提高胆道取样质量,意大利学者提出用导管抽吸作为一种新的胆道取样技术,用于可疑恶性胆道狭窄的细胞学诊断,并开展了一项观察性研究,用于评价导管抽吸技术获取的细胞数量、诊断肿瘤的精确性、可行性及安全性。
论文发表于4月《消化内镜》(Gastrointest Endosc 2012, 75: 798) 杂志。
该研究纳入从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连续在该院住院治疗的42例疑诊胆道恶性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ERCP检查时,均同时接受了导管抽吸取样。
导管抽吸操作流程如下。术者在行标准细胞刷检之后,将细胞刷从导管中取出,再用导管末端作为刮取装置来进行取样。导管末端在胆道狭窄处至少来回刮取10次。导管和吸引管与标本收集器相连,以收集导管抽吸取得的液体和组织样本。
研究者对取得的样本进行了病理学检测。结果发现,在42例患者中,有39例(92.8%)通过导管抽吸技术取得了足够的细胞标本,而经细胞刷检成功获取者仅有15例(35.7%,P<0.001)。
与细胞刷检相比,导管抽吸技术的诊断敏感性更高(37%对89%)。
因此,研究者认为,导管抽吸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细胞刷检取得的细胞标本量,对肿瘤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 刘春涛)
■ 专家点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张澍田
胆道狭窄是临床常见的胆道疾病。虽然很多狭窄均为胆道恶性肿瘤所致,但仍有部分病例为良性病变,比如炎症、胆总管结石、慢性胰腺炎、外科损伤和缺血等。
取样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策略的选择。胆道取样的细胞数是得到准确细胞学诊断的关键。理想的胆道取样技术应确保取得含有足够细胞数的高质量样本,由此对诊断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绝对特异性。
既往研究已对多种胆道取样技术进行了评价,比如导管内胆汁抽吸细胞学检查、细胞刷检前进行狭窄扩张、扩张后网篮应用、用导丝对狭窄处进行刮取、改良组织样本准备技术以及应用不同长度和硬度的细胞刷等。
以上研究发现,不论采用何种活检技术,取得的标本往往达不到足够的细胞数,因此容易导致假阴性结果。由于没有其他更优越的技术,细胞刷检仍然是目前ERCP时胆道取样最常用的技术。
虽然细胞刷检的特异性可达100%,但其深受诟病的缺陷是敏感性很低,仅约为18%~60%。
因此,为了提高胆道狭窄病因诊断的精确性,我们需要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定位病变并获取更高质量的细胞学标本。
这项由意大利学者开展的研究显示,导管抽吸技术可有效收集细胞刷检时脱落的细胞样本,而且通过对狭窄处的刮取和抽吸,还可能取得更深处的恶性病变样本。
结果显示,与细胞刷检相比,导管抽吸技术可获取更多样本细胞数,提高诊断敏感性;同时,导管抽吸组无不良事件发生。
另外,导管抽吸技术操作安全、简单、快速,在ERCP中进行常规诊断具有可行性。
此外,由于与细胞刷检使用同一根导管,该技术的应用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
总之,这项研究结果提示,导管抽吸技术能够改进胆道取样的标本质量,对癌症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然而,该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先进行细胞刷检,再进行导管抽吸取样,因此无法证明导管抽吸技术单独应用的效果。此外,该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太少。
因此,将来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比标准细胞刷检、导管抽吸技术以及二者联合应用,这三种方法的优劣,以确定最佳的胆道取样技术。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