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柳叶刀》(Lancet)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急性肺损伤治疗研究(BALTI-2)发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对早期静脉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治疗的耐受性欠佳,该项治疗未使患者获益,并可能导致患者预后恶化。因此,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研究者不推荐常规使用β2受体激动剂治疗。
2011年12月12日,《柳叶刀》(Lancet)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急性肺损伤治疗研究(BALTI-2)发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对早期静脉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治疗的耐受性欠佳,该项治疗未使患者获益,并可能导致患者预后恶化。因此,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研究者不推荐常规使用β2受体激动剂治疗。
此前进行的单中心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显示,ARDS患者接受沙丁胺醇治疗后,其肺泡毛细血管渗出减少,单层上皮细胞修复能力增强,但未评估治疗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本次Ⅲ期临床研究纳入英国2006年12月-2010年3月间46所重症监护室的324例ARDS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并随机将其分至沙丁胺醇组(给药剂量为15 μg/kg,根据理想体重计算)或安慰剂组,治疗开始时间为ADRS发作72小时内,治疗时间为7天。主要转归为患者接受随机分组后的28天死亡率。
结果为,共161例ARDS患者接受沙丁胺醇治疗,163例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与安慰剂组相比,沙丁胺醇组患者28天死亡率较高[23%(38例)对34%(55例),风险比为1.47]。每9.2例接受β2受体激动剂治疗的ARDS患者中,将有1例患者因用药而死亡。
与安慰剂组相比,沙丁胺醇组重症监护室死亡率绝对值升高8.4%,院内死亡率绝对值升高6.0%。考虑到患者安全因素,该研究于第二次中期分析后停止,治疗后评价结果见表1。
■ 专家点评
β2受体激动剂不宜治疗ARDS
β2受体激动剂由于其在治疗气道阻塞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且价格低廉,故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曾被认为是治疗ARDS的有希望药物之一。
BALTI-2 Ⅱ期临床试验显示,沙丁胺醇可减少ARDS患者肺泡毛细血管渗出,减轻肺水肿,促进其肺功能恢复。Ⅲ期临床试验主要观察了沙丁胺醇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发现ARDS患者对其耐受性极差,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以及乳酸酸中毒。二次中期分析纳入了273例患者,发现与安慰剂相比,沙丁胺醇使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风险比为1.55(P=0.02),因而该研究被提前终止,未能按照原计划纳入1334名受试者。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 泰勒·汤普森(Taylor Thompson)在同期述评中指出,由于ARDS患者上皮细胞受损,对β2受体激动剂反应不佳,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包括:① ARDS时受损肺泡上皮对β受体激动剂的反应性较差;② 长期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可使肺泡上皮细胞β2受体数量下调而导致肺内液体转运障碍;③ β2受体激动剂虽然对上皮细胞有益,但对血管内皮细胞有害;④ β2受体激动剂增加心输出量,,进而增加肺泡毛细血管渗出;⑤ β2受体激动剂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拮抗利尿剂作用,增加水钠潴留,影响肺内液体平衡。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殷凯生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指出,对于危重病(包括ARDS)患者,内源性或外源性儿茶酚胺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副作用。沙丁胺醇虽属于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但也有部分β1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在脓毒性休克症患者中,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还会导致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而且肾上腺素能过度兴奋状态还会引起骨骼肌分解代谢、改变内环境和固有免疫机制,增加脂质的β氧化、改变线粒体和心肌功能、增强胃肠道细菌播散和繁殖的危险。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已证实,β受体阻滞剂可以预防和减轻上述不良影响。
该研究结果告诉我们,ARDS患者早期静脉接受β受体激动剂治疗是没有益处的,对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不应当常规给予β受体激动剂治疗。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