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5岁,因双下肢麻木、疼痛1月余入院。半年前患者因尿频尿急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前列腺炎伴泌尿系统感染,予口服甲砜霉素(0.5 g,tid)和盐酸黄酮哌酯(0.2 g,tid)治疗。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疼痛,随后出现双下肢麻木,双下肢膝关节以下疼痛明显、呈触电感。诊断为周围神经病(甲砜霉素继发性)。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35岁,因双下肢麻木、疼痛1月余入院。
患者半年前因尿频尿急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前列腺炎伴泌尿系统感染,予口服甲砜霉素(0.5 g,tid)和盐酸黄酮哌酯(0.2 g,tid)治疗。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疼痛,随后出现双下肢麻木,双下肢膝关节以下疼痛明显、呈触电感。10 天前,患者出现双侧指尖麻木,无明显乏力,无二便异常,无口角歪斜、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躯干部感觉异常,无发热。饮食可,体重较前减轻约5 公斤。
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 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否认服用其他药物史。
查体及神经系统检查 体温36.8 ℃,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 mm Hg,心肺腹未见异常。神志清、精神可,言语流利,回答切题。双侧额纹对称,眼裂正常,眼球各方向活动正常,无眼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存在,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腱反射对称(++),左膝反射(++),右膝反射(+++),双踝反射(+),双侧病理征(-),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正常,Romberg征(-),双膝关节以下针刺觉过敏,右膝关节以下及左膝关节以下踝关节以上震动觉减退,双踝关节以下位置觉、运动觉减退,克氏征(-)。
辅助检查 白细胞3.9×109/L,中性粒细胞0.31,红细胞3.23×1012/L,血红蛋白116 g/L。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自身抗体检测均在正常范围。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阴性。叶酸1.87 μg/L↓,维生素B12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心电图及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肌电图: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不同程度延迟或减慢;部分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常规100 dB短声刺激,各波引出形态良好,潜伏期、波间期正常。
视觉诱发电位(VEP):全视野模式翻转刺激,P100波引出,形态稳定,潜伏期正常。
体感诱发电位(SEP):胫神经SEP双侧P40波存在,波幅低平,潜伏期延长,以左侧为著。
诊断周围神经病(甲砜霉素继发性)。
治疗 停用甲砜霉素及盐酸黄酮哌酯,予维生素B1 20 mg、维生素B2 10 mg、维生素B6 10 mg、维生素B12 25 μg、叶酸 5 mg、加巴喷丁100 mg,均为3次/日口服。
1周后患者痛觉过敏缓解,双侧膝关节以下针刺觉过敏较前减退,深感觉检查同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4.9×109/L,中性粒细胞0.31,红细胞3.7×1012/L,血红蛋白125 g/L。
讨论
本患者在口服甲砜霉素及盐酸黄酮哌酯5个月后出现周围神经病表现,停用上述药物,并配合相应治疗后症状缓解。
盐酸黄酮哌酯为泌尿生殖系统平滑肌解痉药物,其药品说明书示不良反应集中于抗胆碱能作用,从临床药理毒理研究方面分析该药无直接针对周围神经的毒性。甲砜霉素为氯霉素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与氯霉素相似,可抑制细菌肽链形成,阻止细菌蛋白合成。此外,该药亦具较强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免疫球蛋白合成和抗体生成。虽然其毒性较氯霉素弱,但仍对神经和造血系统有毒性作用。
本患者在出现周围神经病的同时叶酸降低,出现可逆性轻度贫血,停药后贫血快速改善,周围神经病症状好转。因此,其周围神经病与盐酸黄酮哌酮酯相关性较小,考虑为甲砜霉素所致,且长时间应用也可能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甲砜霉素致周围神经病报道罕见,仅法国于1987年有1例、日本在1976年有2例报道。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Database 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发现国内此前无报道。日本筱原(Shinohara)等报告的病例也表现为明显的下肢痛觉过敏,停药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
目前认为,甲砜霉素致周围神经病的机制与其干扰正常的维生素代谢有关,维生素B族对治疗该药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及预防不良反应具一定作用,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 任汝静 王刚 汤荟冬)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