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的发明是医学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它打破了自伦琴发现X线以来70多年间的放射影像成像模式,由探测器接受衰减光子和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大大提高了图像的密度分辨率,清晰的体层成像又解决了组织的重叠问题,使放射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提高,推动了临床医学与医学研究前进的步伐。
![]() |
![]() |
![]() |
![]() |
CT的发明是医学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它打破了自伦琴发现X线以来70多年间的放射影像成像模式,由探测器接受衰减光子和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大大提高了图像的密度分辨率,清晰的体层成像又解决了组织的重叠问题,使放射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提高,推动了临床医学与医学研究前进的步伐。
40年来,随着CT机硬件设备的更新与进步,CT的临床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其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图像信息和治疗依据,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大量患者得以早期发现病变、解除痛苦作出了巨大贡献。CT的发明和应用也促进了整个影像链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引入医学成像。时至今日,磁共振成像(MRI)、超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系统(SPECT)、动态生物代谢影像(PET)及PET-CT、甚至整个数字X线成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临床多种影像检查手段交叉互补、发挥作用的今天,CT仍然在一些方面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尤其在以下4方面作用更加凸显。
颅内急性出血和颅脑外伤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20%,但是后者占整个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一半以上,足见其来势凶险。脑血管病的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CT以其快速、准确、无创等优点成为脑血管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于出血性疾病,由于磁共振的信号变化是建立在血红蛋白的动态改变和其内铁的性状变化之上,CT对急性出血的显示更具优势。
颅脑外伤后,患者由于震荡、血压、颅压升高、意识不清等多种因素难以配合检查,MRI又很难提供急救设施,CT成为最佳的检查手段。除了解患者有无出血,薄层CT还可细致显示颅骨骨折的形状、位置、凹陷程度以及与血肿的关系(图1)。
肺栓塞和血管成像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导致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咯血甚至猝死。在我国过去曾认为肺栓塞是少见病,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增多,近年来我国肺栓塞发病率持续升高。
影像学检查上,国际上已取得共识,认为CT肺动脉造影(CTPA)应成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CTPA可初步鉴别急性或慢性肺栓塞,对于急性肺栓塞,CTPA不仅能明确肺栓塞的存在,而且还可观察到受累肺动脉内栓子的大小、具体部位、分布、与管壁的关系、以及右心房和右心室内有无血栓形成,肺组织灌注情况,有无肺梗死的发生及其面积等(图2)。这些均是指导临床溶栓治疗的直接证据。CTPA同时亦应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手段。有条件时,对肺栓塞患者应同时加扫双下肢静脉。
由于CT快速扫描和大范围移动的优势,CT亦成为长段血管和精细小血管成像的主要方法。
多部位复合外伤
意外事故(如车祸、地震、高空坠伤以及暴力伤等)常导致多部位复合伤。除多发骨折外,躯干部的复合伤尤以腹部、盆腔多见。由于腹部、盆腔内脏器的特殊性,外伤易导致实质脏器破裂出血;同时,严重的复杂性骨盆骨折常合并腹腔脏器损伤,有研究报告,其发生率为16%~20%。此类伤员一般伤情较严重,死亡率也较高(图3)。
在影像检查中,通常以普通X线检查患者有无骨折。由于多部位复合外伤的伤员不易搬动,而且往往还需要接受胸腹盆部大范围检查,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公推以CT做“一站式”检查评估,CT可明确复合外伤的部位、性质、程度,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X线高,能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诊断信息,是复合外伤最重要的检查方法。既可以发现体内的实质脏器破裂,又可以同时诊断骨盆肢体的骨折。有报道CT诊断肝损伤的准确率>95%,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也为临床提供了全身、更为直观的影像学资料。
心脏冠状动脉成像
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用于诊断和评价冠心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其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很好地显示钙化及非钙化斑块,确定血管狭窄及程度,对支架及搭桥术后进行复查评价。从早期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到如今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有效地缩短了每次采样时间,增加采样次数,对心率较快和心律不齐的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扫描。冠状动脉的图像后处理也有了很大进展,采用自动中心校正,使得单条血管的中心剖面显示更加快速和精确,更明确地判断血管的狭窄及其原因(图4)。
■小结
展望CT发展的40年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将更为广阔,将为人类医学的进步发挥其更为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