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药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 朱全刚 潘勇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9-16
导读

患者最初症状是穿刺点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进而出现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索状红线,久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静脉炎病理改变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或( 和) 继发血栓性改变。

关键字: 输液 | 静脉炎 | 原因 | 干预措施

临床症状及分级标准

输液静脉炎是指在静脉输液时,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

  患者最初症状是穿刺点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进而出现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索状红线,久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静脉炎病理改变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或( 和) 继发血栓性改变。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机制

  诱发静脉炎的因素

  药物性质 常见诱发静脉炎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透压药物等。

  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刺激作用,一般药物浓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接受长春瑞滨输液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高达28%~45%,严重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

  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的刺激作用越大。例如反复静脉输入20%甘露醇,用药2日内的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日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药物配制浓度、溶液pH值、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亦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

  微粒污染 微粒污染是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输液微粒污染途经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此外,不合理药物配伍亦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研究证明配伍药物数目与输液中微粒数量呈正相关,特别是注射用粉针剂、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微粒数量显著增加。

  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血管管径与静脉炎发生率显著相关,血管管径越小,静脉炎发生概率越高。此外,下肢因静脉瓣多且血流速度较慢,故较易发生静脉炎。因此,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输液的原则。

  患者状况 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如 、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尤其是皮肤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患者易发生静脉炎。此外,患者疾病特征亦与静脉炎发生率密切相关,例如风湿病患者因伴有静脉壁生物性损伤,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

  发生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输液性静脉炎发生机制为静脉导管插入和对静脉血管化学刺激导致炎症和血栓形成。无论是炎症反应还是血栓形成,均有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该黏附过程主要受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西咪替丁(200 mg)预防长春瑞滨致静脉炎是通过调节E选择素发挥作用的,预防静脉炎有效率达94%。

  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约30%~80%,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输液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了解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及临床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1:患者,男性,40岁,因前列腺炎接受头孢曲松钠1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2日用药20分钟后,患者手背穿刺部位静脉出现红肿及沿静脉走向红线,触之疼痛,诊断为输液性静脉炎。立即停药,局部接受50%硫酸镁纱布条湿敷,3日后症状消失。

  病例2:患者,男性,33岁,因上呼吸道感染接受阿奇霉素0.5 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滴速为40 滴/min,30 min后患者自行将滴速调整为68 滴/min,直至液体输完,患者无不适。第2日患者手背出现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确诊为输液性静脉炎。

临床干预措施

  有效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干预措施包括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控制液体输入量和速度、选择优质输液器具和恰当穿刺部位、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管理和及时干预已发生的静脉炎等。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可以减轻抗癌药物和高渗透压药物等对血管壁的刺激性。例如,在应用化疗药物等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先用诱导液体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再加入药物,从而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药物注射完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管,使药物不沉积在血管壁;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快速静脉输注加入含地塞米松的0.9%氯化钠注射液,既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又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尽量限制液体输入量在每日1000 ml以内。

  合理选择穿刺血管

  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和严格选择穿刺针型号可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医务人员应首选弹性好、回流通畅、直径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和感染部位的静脉。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如果选用外周静脉存在困难,则可选用深静脉置管。根据静脉管径粗细,选择合适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

  规范输液无菌操作

  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PIVAS)管理,尽量减少配伍用药数量,以减少微粒污染机会。

  例如,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以有效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截留率达95%,从而减少药物中微粒刺激血管导致的静脉炎风险。

  对于静脉留置针,医务人员应注明穿刺时间,每隔2~3日按照外科换药法更换敷贴,肝素帽处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避免尘埃、细菌等进入。

  从液体配制到输液的整个工作中,医务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程。

  及时干预

  患者一旦发生静脉炎,则应立即更换静脉注射部位、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局部注射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或1%利多卡因+2%山莨菪碱。

  此外,局部采用50%硫酸镁湿敷,或者将硫酸镁与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每日更换1次,必要时配合聚维酮碘治疗,疗效显著。

  对于已有炎症的血管,可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20~30 min,每日2次。

  如果发生药液漏至血管外,则应立即停止输入、尽量抽出局部渗药,并在局部注射1%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 mg),并可持续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湿敷50%硫酸镁纱布条。

■ 小结

  输液性静脉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针对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而采取正确的预防至关重要。这不仅可提高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质量,而且可改善患者对静脉治疗的满意度,减少由此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同时应该严格控制输液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加快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的步伐,从而尽快达到国际静脉输液治疗发展水平。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