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ILD)、肺血管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应用,且有些疾病如ILD和结节病等甚至须进行长期激素治疗;而另一方面,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十分明显,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高血压、血糖升高、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无菌性骨坏死、骨折、伤口愈合延迟、诱发或加重感染及儿童生长迟缓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残或危及生
关于糖皮质激素的几点认识
认识一:糖皮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 ”
糖皮质激素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ILD)、肺血管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应用,且有些疾病如ILD和结节病等甚至须进行长期激素治疗;而另一方面,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十分明显,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高血压、血糖升高、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无菌性骨坏死、骨折、伤口愈合延迟、诱发或加重感染及儿童生长迟缓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残或危及生命。
因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的依从性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如何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应并尽可能减少其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认识二:纳米靶向技术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材料、电子及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并获得突破性进展。
当微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粒子呈现出神奇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在生物医药领域,纳米技术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靶向作用,从而减少药物用量、增强疗效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目前,纳米靶向载体正成为纳米技术与药物控释技术研究的热点,其特征是根据生理需要来调控药物的释放,在纳米尺寸形成释药系统。根据刺激信号的不同,释药系统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信号刺激响应性药物释放系统三类。
生物靶向是利用抗体、细胞膜表面受体或特定基因片段的专一性作用,将配位子结合在纳米载体上,与目标细胞表面的抗原性识别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药物或目的基因能准确地被送到病变组织细胞,在获得对病变组织细胞疗效的同时,又避免了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就是常用的生物靶向剂之一。
认识三: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是肺部药物递送的重要靶点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是肺组织所特有的具增殖和分泌功能的细胞,约占肺实质细胞总数的16% 。Ⅱ型细胞能合成表面活性物质并将其储存在板层小体中,再分泌至肺泡表面发挥生理作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90%的脂质和10%的蛋白,其中,蛋白成分为特异性肺表面活性蛋白(SP)。目前已发现4种SP,按发现先后分别命名为SP-A、SP-B、SP-C和SP-D。其中,SP-A是由248个氨基酸组成的亲水性糖蛋白,是最早发现并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中强烈表达、信号最为丰富的蛋白。研究显示,Ⅱ型上皮细胞除具有合成和分泌SP-A的功能以外,其细胞表面同时还具有高亲和力、特异性的SP-A受体。SP-A在肺外表达量极少,在肺内则为高浓度表达,表现为肺特异性。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