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药械

药物不良反应增多原因解析

作者:张 瑾 来源:生命时报 日期:2013-03-22
导读

3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国家药监局”)发布了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也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孙忠实表示,卫生部已经出台了7个文件,严格控制审批流程,抬高门槛,其药物安全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2

  3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国家药监局”)发布了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生命时报》邀请了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专家孙忠实教授和北京大学药理研究所副教授赵彩云对该报告进行解读,分析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和现状。

  2012年国家药监局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20万余份,明显高于2010年的69.3万和2011年的85.3万。孙忠实和赵彩云告诉记者,不良反应报告的总数增多,主要是因为各级医疗单位和药品企业对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不良反应上报的积极性增强了。这说明我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对药品的评价依据更充分。

抗生素:所占比例大,但临床用药情况在好转

  报告显示:发生不良反应的化学药物中,排名前五位的是抗菌类药物,占48.8%;心血管系统用药占9.6%;镇痛药占8.0%;消化系统用药占5.9%;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占4.9%。

  孙忠实认为,抗菌药物在不良反应中占的比例大,与其用量呈正相关。抗菌药物不同于专科药物,在各个科室都被广泛应用,因此基数大,发生的数量较多。但其发生的比例连续两年下降(2010年为53.6%,2011年为51.2%),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严格政策有关。三甲医院只能选择50种抗菌药使用,不同级别的抗生素需要有相应职称的医生才能开具等政策,都很好地控制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孙忠实从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得到的数据也显示,2012年全国抗生素的用量已经下降。

  不过,药理专家赵彩云指出,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患者习惯自己买药,不遵医嘱用抗生素也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出现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排在第一位,过敏反应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赵彩云告诉记者,其实从总体上看,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实际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以皮疹、呕吐、腹泻等轻度的为主,很少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患者先要停止服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可疑药品,并向医生咨询。可疑症状如确属药品不良反应,今后应慎重服用该种药品。如果不良反应严重,应避免再服用同样的药物,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及时使用有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和保护有关脏器功能的其他药品。

注射液:治病盲目求快有风险

  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剂占56.7%,在所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占77.6%。静脉输液属侵入性操作,本身有一定风险。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能口服的不采用肌肉注射,能肌注的就不输液。在无法采用口服和肌注时,才应选择输液。赵彩云认为,因此如果感染症状较轻,医生建议口服用药时,患者不应一味求快,坚持要求静脉给药,以免增大用药的风险。遵医嘱使用合适的剂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也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孙忠实表示,卫生部已经出台了7个文件,严格控制审批流程,抬高门槛,其药物安全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中成药:不看成分是主因

  在中成药不良反应前20名的品种中,口服制剂有3种,分别是咳特灵片(胶囊、颗粒)、维C银翘片(胶囊等)和鼻炎康片,均为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即中西药复方制剂。孙忠实建议大家在买药时注意看说明书中的成分,避免同时使用含相同成分的西药和中成药,造成用药过量,增大不良反应的风险。

  孙忠实认为,如果医疗环境提高,医护人员上报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但通过发布年报,可以大大增进药物警戒,帮助大家合理用药。▲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