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械

别别别!你拒绝了青霉素,不一定会拒绝我

作者: 孙健 来源:解药家庭药师 日期:2017-03-16
导读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类都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同属于β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结构相似,药理作用接近,且应用最为广泛,日常生活中一提到消炎药,就会说头孢和青霉素,有些人不免认为两者是相同的。

关键字:  青霉素 

        药师:你好,给你开了盒头孢,以前有没有吃过这个消炎药?

        病人:消炎药,吃过,以前吃过阿莫西林。

        很多药师在发药时是不是都遇到过这样的回答,或者是发青霉素类药时,病人回答以前吃过头孢。现代人多少对消炎药过敏问题有些了解,可大部分人都是一知半解,认为青霉素类药物和头孢菌类药物是一样的,甚至个别医务人员也这样认为。本文带你来认识认识它们怎么不一样了。

        先看一个数据: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用头孢菌素时临床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7%;做免疫反应测定时,青霉素过敏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有20%(取自《临床用药须知》)

        那大家为什么会有“它们是一样的”这样的误区呢?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类都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同属于β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结构相似,药理作用接近,且应用最为广泛,日常生活中一提到消炎药,就会说头孢和青霉素,有些人不免认为两者是相同的。

        那交叉过敏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得先从致敏机制来讲。

        β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敏机制主要有外源性和内源性。

        1、 外源性:生物合成时带入残留的蛋白多肽类杂质。

        这与生产厂家的制作工艺相关,所以基于这个原因,更换厂家、更换批号都需要重新做皮试

        2、 内源性: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β一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产生交叉过敏的原因。

        青霉素在人体中降解时,代谢产物主要为打开的β一内酰胺环与自身蛋白结合形成的青霉噻唑蛋白,这是引起人体过敏的主要原因,少量代谢产物通过其他途径生成,如青霉噻唑酸盐、青霉烯酸盐、青霉吡唑酸盐、6一氨基青霉烷酸等,这也是引起过敏的原因;而头孢菌素类过敏原因除了β一内酰胺环开环聚合外,主要和侧链结构有关。所以二者产生交叉过敏的原因是同时具有β一内酰胺环结构。

        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患者过敏原因是β一内酰胺环,那他就对所有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类过敏;如果过敏原因是某个药的侧链,那他只对这个药过敏。当然现实中很难判断具体的过敏原因,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青霉素类过敏者,还是可以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但用前必须先做皮试;反之亦然。

        一些细心的患者在头孢菌素类药品说明书中的【禁忌】中看到,有些写“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禁用”,而有些写“对青霉素类过敏者慎用”就是这个道理了。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