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娜等研究了基因分型指导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研究发现,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华法林初始剂量预测模型对实现华法林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INR达标时间更早且临床疗效更高。该文章发表于2016年08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上。 该研究旨在评价基因分型指导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基因检测技术在华法林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娜等研究了基因分型指导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研究发现,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华法林初始剂量预测模型对实现华法林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INR达标时间更早且临床疗效更高。该文章发表于2016年08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上。
该研究旨在评价基因分型指导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基因检测技术在华法林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
研究者们选取纳入符合条件的CHA2DS2-VASc?2分(即卒中高危者)、无用药禁忌且初次使用华法林抗凝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华法林3mg/日起始治疗;个体化治疗组检测CYP2C9*2、*3和VKORC1(G-1639A)基因多态性,依据国际华法林遗传药理学联盟的权威公式计算的初始剂量进行治疗;两组常规监测INR,使INR维持在2.0~3.0之间;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INR达标所需时间、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
结果显示,两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治疗组INR达标所需时间短(P<0.05);常规治疗组有1例发生脑卒中,6例发生轻微出血(牙龈/鼻腔出血、皮肤淤斑和血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