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最新总结了一种蛋白激酶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分子和临床研究进展
PIM激酶(Moloney白血病病毒的前病毒整合位点)是一个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在细胞发育、免疫调节和肿瘤发生中发挥作用。对原始Pim-1的早期研究导致发现Pim-1家族在淋巴瘤中的致...
来源:生物谷 2023-02-16 -
吃大蒜可防治胃癌!北大长达22年研究显示,长年吃大蒜,胃癌死亡风险降低3...
中国人与蒜的渊源有上千年的历史。宋代罗愿所著的《尔雅翼》中有“胡人以大蒜涂体,爱其芳气,又以护寒”的说法,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出大蒜功效为“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肿痛,化积肉食...
来源:转化医学网 2023-02-15 -
科学家发现p53有效诱导癌细胞死亡的新机制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设计特异性激活p53的生物靶向疗法。和其他生物靶向疗法一样,p53的激活可以阻止肿瘤生长一段时间,但细胞最终会发生突变并对治疗产生抗药性。最近,有研究团队发...
来源:转化医学网 2023-02-15 -
89%患者2年内未复发,溶瘤病毒在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试验中表现亮眼
三阴性乳腺癌(TNBC)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5%,与其他类型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更容易扩散转移和复发,而且缺乏治疗靶点,因此患者预后较差,一直是乳腺癌治疗的难点。
来源:生物世界 2023-02-15 -
把TMB的“门槛”抬高,才能找到从免疫治疗中长久获益的肺癌患者!
本次真实世界分析为肺癌免疫治疗中应用TMB指导用药,提供了非常好的证据,尤其是抬高TMB的Cut-off值结合PD-L1高表达,能识别出获益显著的患者群体,期待未来能有前瞻性研究对结论进一步验...
来源:奇点糕 2023-02-15 -
三种机体衰老的标志:端粒、线粒体和炎症或能相互协作来预防癌症发生
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当端粒变得非常短时,其就会与细胞中的线粒体相互交流,从而就会诱发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通路并开启炎性反应,进而破坏原本可能发生癌变的细胞。
来源:生物谷 2023-02-15 -
别再吃外卖了!3.5万人研究表明:每天≥2次外卖,癌症死亡率增加67%!
从我国外卖的规模来看,以《2018-2019中国在线外卖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的数据,在2018年时,我国吃外卖的人已达到3.58亿人,几乎每10个人中至少有2人吃外卖。
来源:转化医学网 2023-02-14 -
为什么人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癌?
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逐渐缩短,当端粒变得非常短时,它们会与线粒体交流,并引发炎症反应,促进自噬过程,从而摧毁可能癌变的细胞。然而,当这一通路出现障碍,可能癌变的细胞就能够逃避自噬过程,实现癌变...
来源:医诺维 2023-02-14 -
免疫治疗与表观遗传学的交汇,有望成为精准癌症治疗的下一个爆点!
对于终末耗竭CD8+T细胞亚群的表观遗传改变,现有ICIs治疗还是“无能为力”的,而针对关键位点的表观遗传治疗,有望重新激活CD8+T细胞,使其响应免疫治疗
来源:奇点糕 2023-02-14 -
特殊的神经性分子或能使得前列腺癌更具侵袭性
来自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驱动前列腺癌进展为高度侵袭性的神经内分泌性前列腺癌的关键分子“选手”,针对神经内分泌性前列腺癌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疗法。
来源:生物谷 2023-02-14 -
华西科学家发现肿瘤细胞竟靠偷吃血小板来逃脱免疫监视!
石虎兵教授团队与马学磊副教授团队合作,揭示了新的免疫检查点HLA-E:CD94-NKG2A,介导循环肿瘤细胞逃脱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监视,并在小鼠实验中使用anti-NKG2A抗体治疗或敲低HL...
来源:奇点糕 2023-02-14 -
利用三期相CT实现对肾上腺乏脂性良性病变和转移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或细针穿刺活检(FNAB)通常用于确定肾上腺病变的性...
来源:MedSci梅斯 2023-02-13 -
复旦大学赵曜多团队合作首次构建基于分化程度的垂体瘤新分型,能有效预测远期...
该研究将分化程度这一概念引入垂体瘤分型中,提出了可指导复发预测的垂体瘤分子分型标准。该研究为垂体瘤起源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临床高危垂体瘤患者的识别和早期干预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志物。
来源:iNature 2023-02-13 -
科学家识别出一种能评估个体患癌风险的特殊基因特征
来自Wistar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嫩更准确预测P53突变体功能的基因特征,其或许就能帮助研究人员评估个体的患癌风险并优化患者癌症的治疗方法。
来源:生物谷 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