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附属脊柱外科的一项研究表明,前后路联合环形松解、保留椎体后壁的短节段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RPTK)的疗效,对脊髓干扰小,术中出血少,有助于增强脊柱稳定性和恢复椎间高度。该论文于3月15日发表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泸州医学院附属脊柱外科的一项研究表明,前后路联合环形松解、保留椎体后壁的短节段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RPTK)的疗效,对脊髓干扰小,术中出血少,有助于增强脊柱稳定性和恢复椎间高度。该论文于3月15日发表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该研究纳入2004年10月-2010年10月间RPTK患者20例,采用后前路联合环形松解、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矫形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男14例,女6例;年龄平均43.2岁。外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4年。病变节段:T11 1例,T12 8例,L1 10例,L2 1例。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骨折椎体椎间高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腰背疼痛。
结果显示,术后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8年。1例患者术后3个月后凸加重,经延长制动时间获得稳定。末次随访时JOA腰背痛评分较术前评分显著改善(P=0.001)。胸腰段后凸Cobb角为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骨折椎体椎间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骨折椎体椎间高度恢复至骨折相邻椎体椎间高度的87.0%。
相关链接:后前路联合环形松解保留椎体后壁治疗创伤后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