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贫血症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免疫力下降、食欲减退和活动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病理后果。临床表现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轻者不易察觉,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儿童贫血症需要临床高度重视,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及时有效诊治。由于贫血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Hb的下降程度,故临床常以Hb下降作为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组织与功能均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故Hb正常范围也随年(月)龄变化而异。
红细胞(RBC)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细胞内所富含的血红蛋白(Hb)承担着向机体的脏器与组织供氧的重要功能。如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血循环中RBC或Hb减少,并低于正常值范围时,机体将处于贫血状态。儿童若患有贫血症,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免疫力下降、食欲减退和活动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病理后果。临床表现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轻者不易察觉,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儿童贫血症需要临床高度重视,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及时有效诊治。
儿童贫血的判定标准
由于贫血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Hb的下降程度,故临床常以Hb下降作为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组织与功能均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故Hb正常范围也随年(月)龄变化而异。
贫血的分类
可能导致儿童贫血的病因很多,营养不良、各种急慢性疾病或造血系统病变均可导致儿童贫血。
骨髓RBC和Hb生成不足 可由三类因素所致:① 造血营养物质缺乏:体内缺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等,尤以体内缺铁所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② 原发于骨髓造血系统的疾病,主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③ 各种疾病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如感染性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和恶性肿瘤(以白血病为主)等。
RBC破坏过多(溶血) 常见溶血性贫血(溶贫)可分为先天遗传性与后天获得性两大类,其中先天性溶贫,常见疾病主要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和地中海贫血。后天获得性溶贫,主要是自身免疫性溶贫(AIHA)。
RBC丢失过多(出血) 慢性失血性疾病,如肠道寄生虫、慢性胃肠道疾病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例如美克尔憩室等)等长期隐性消化道失血,临床难以察觉,但可表现为顽固的、难以纠正的缺铁性贫血,可作为临床分析的重要线索之一。
临床常见儿童贫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缺铁性贫血(IDA)
发病机制 IDA常见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出生时为早产儿,体内储存的铁不足;喂养不当,未及时补充富含铁质的辅食;长期消化吸收不良或者反复感染,均可导致铁的消耗、丢失或利用障碍等。
诊断要点 血常规中出现RBC计数基本正常、Hb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降低等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铁缺乏症(ID)患儿尚未达到贫血的程度,但已经出现MCV和MCH降低的IDA前期表现,提示体内缺铁。如果患儿出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并存在前述1项或多项发病因素,即可诊断IDA。如需要进一步确诊,则可酌情进行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等化验检查。
地中海贫血也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特征,询问家族遗传史、检查网织红细胞是临床便捷的初步鉴别诊断措施。由于溶贫存在体内铁负荷过重,铁剂治疗将加重病情,故在地中海贫血高发地区,尤其需要注意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建议:① 妊娠期妇女自妊娠3个月起,增加富含铁质的食物;② 早产儿生后2~4周按元素铁1~2 mg/(kg·d),服用铁剂预防;③ 足月儿及时添加辅食,也可按元素铁1~2 mg/(kg·d)补铁;④ 一旦诊断IDA,可服用元素铁2~6 mg/(kg·d),直至Hb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2个月,以补充体内铁的储存;⑤ 如疗效不佳,须核实诊断,并指导准确服药。
常见溶血性贫血(溶贫)
诊断要点 先天性溶贫常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和肝脾肿大,其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地中海贫血呈慢性溶贫过程;先天性G-6PD缺乏症与后天AIHA多发病急骤,常具有Hb急剧下降,尿色深(血红蛋白尿)等特征性表现。
先天性G-6PD缺乏症多见于婴幼儿,食用蚕豆后突然起病。AIHA发病前多有前驱病毒感染史。急查抗人球蛋白试验,明确是否AIHA,是临床简便易行、快速有效地鉴别诊断措施,有助于及时确诊与紧急救治。
防治措施 慢性溶贫患者严重程度相差悬殊,轻症者无须治疗。重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在满6岁后行脾切除,疗效显著。重型地中海贫血需要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两者目前均无显效药物疗法,如没有条件接受上述治疗,需要酌情输血以纠正中度或重度贫血,维持生长发育和改善生活质量。长期输血将导致体内铁负荷过重,损伤重要脏器功能,需要采用祛铁剂治疗。
急性溶贫可危及生命,紧急输血是重要措施。先天性G-6PD缺乏症输注正常人供血即可,但AIHA需要血液中心提供“洗涤红细胞”,以免加重溶血。此外,需要输液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等措施,以维持血循环和肾功能。AIHA须采用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先天性G-6PD缺乏症则须终身禁食蚕豆及其制品。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诊断要点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于2000年制定儿童再障的诊断标准,可归纳为:① 外周血三系下降,可仅有两系减少,多存在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ARC)降低,必须同时有血小板下降;② 无脾脏肿大;③ 骨髓检查显示增生减低,其中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为特征性表现;④ 可以除外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脾功能亢进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可能导致血细胞减少,尤其是血小板下降的疾病。
上述诊断标准显示,再障诊断必须进行骨髓检查,但轻中度再障临床容易漏诊或误诊。因此,临床发现外周血细胞两系及两系以上下降,尤其是血小板减少者,必须及时复查血常规,同时检查网织红细胞予以核实后,尽早进行骨髓检查以助确诊。
值得提出的是,某些仅有血小板减少,但无明显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轻型或早期再障患儿,常被误诊为ITP。因此,对于存在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者,必须进行骨髓检查以明确诊断。
防治措施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治疗为同胞供者的骨髓移植,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胞菌素A(CSA)的免疫抑制治疗是目前国际上推荐的再障首选药物治疗。
上海同济医院儿科采用国际先进的ATG和CSA联合免疫抑制疗法,结合必要的辅助和支持治疗,显效率达到80%以上。
由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儿童再障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故需要临床提高对于儿童再障的充分认识,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由儿童血液专科医师进行规范诊治。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