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美国出现李斯特菌疫情

作者:江苏省人民医院付安荣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日期:2011-09-16
导读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9月14日报道,自8月15日以来,美国7个州暴发李斯特菌疫情,共报告22人被感染,2例死亡。美国CDC已对此发出了预警。

关键字:  李斯特菌 | 美国 |  

  专家称:不必恐慌,但有必要加强相应的预防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9月14日报道,自8月15日以来,美国7个州暴发李斯特菌疫情,共报告22人被感染,2例死亡。美国CDC已对此发出了预警。

  李斯特菌并非最新发现,欧美国家近年来不断有李斯特菌食物中毒暴发的报道。1999年美国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其他地区有97人患此病,6名妇女流产。2008年8月,加拿大暴发了一起因肉类食品被李斯特菌污染而导致的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涉及范围较大。在中国,2001年11月以来,我国质检部门多次从美国、加拿大、法国、爱尔兰、比利时、丹麦等二十多家肉类加工厂进口的猪腰、猪肚、猪耳、小排等三十多批近千吨猪副产品中检出李斯特菌,国内此病菌散发病例已时有报道。据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周东辉表示,江苏省人民医院也出现过感染李斯特菌的病例。

  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七个菌株,目前认为其中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增李斯特菌在自然环境中、尤其在动物养殖场广泛存在,对环境及理化因素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188体育平台论坛 -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

  周东辉说,此菌耐高温、耐低温、耐高压、耐酸,在整个食品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存活下来,而食品是传播李斯特菌的重要媒介。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有乳制品、肉类制品、水产品以及蔬菜和水果等。世界卫生组织在单增李斯特菌食品中毒报告中指出,4%~8%的水产品、5%~10%的乳及乳制品、30%以上的家禽被该菌污染史。我国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监测数据显示,在各地区不同种类的食品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其中生肉中检出率较高。如果人们在饮食上生熟不分开,很容易形成菌从口入,最终导致人发生单增李斯特菌病。另外,单增李斯特菌在4℃冰箱保存的食品中也能生长繁殖,人们在未经高温彻底加热处理的情况下食用,就会出现感染症状。

  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性与菌量和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等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等其他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健康人群一般出现类似流感等症状,如头疼、发烧、肌肉疼痛、腹泻等。免疫低下或缺陷患者还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抽搐、昏迷、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直至死亡。对于孕妇而言,她们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可能引发流产或死胎。栖居于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会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该病传播的可能途径。

  单增李斯特菌引起侵袭性疾病的发生率比较低,欧美国家每年的发病率在1/10万左右。对于此次美国出现李斯特菌疫情,周东辉表示,人们目前没必要出现极度的恐慌。首先,此病菌并不是新发现的;其次,如果人被感染,只有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才会有危险;况且,此病一般发现后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此次美国出现的疫情应给我们国内一个预防此致病菌的警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周东辉特别提醒广大市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行为。人们尽量避免生吃鱼肉类食物、蔬菜,禁食腐烂变质的食品。由于李斯特菌的存活温度范围较广,在0℃~45℃都能存活和繁殖。在冰箱4℃环境下,李斯特菌的存在使得冰箱不能很好的保鲜。所以,一方面食品放进冰箱之前一定要新鲜,另一方面冰箱存放的食品在食用前应高温充分加热,温度必须达到70℃持续2分钟以上。新生儿、孕妇等免疫能力低下或缺陷的人,更要避免食用未经消毒的牛奶、软奶酪,食物必须彻底煮熟后再食用。另外,单增李斯特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即使食品已经过热加工处理而达到单增李斯特菌的充分灭活,但也有可能造成2次污染,因此食品蒸煮后防止2次污染也是极为重要的。鉴于美国香瓜李斯特菌污染事件,我们应该意识到尽量不要食用切开时间较久的哈密瓜以及其他水果,生吃瓜果务必洗干净。

  (付安荣)

     美国CDC报道:Investigation Update: Multistate Outbreak of Listeriosis Linked to Rocky Ford Cantaloupes from Jensen Farms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