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超声骨密度检查在我国很普遍,但不论是英国国家骨质疏松协会的关于儿童骨密度的指南,还是Pediatrics杂志的文章,结论都是:正常儿童不需要做骨密度检查。 为什么不常规推荐做骨密度检查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少争议。有专家认为:要查,但是要科学有效的查,只有双能X线才科学有效。也有专家认为:低龄儿童骨骼没有钙化,10个检查9个低,没有参考价值。到底听谁的呢? 别急,那我们看看指南是
婴幼儿超声骨密度检查在我国很普遍,但不论是英国国家骨质疏松协会的关于儿童骨密度的指南,还是Pediatrics杂志的文章,结论都是:正常儿童不需要做骨密度检查。
为什么不常规推荐做骨密度检查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少争议。有专家认为:要查,但是要科学有效的查,只有双能X线才科学有效。也有专家认为:低龄儿童骨骼没有钙化,10个检查9个低,没有参考价值。到底听谁的呢?
别急,那我们看看指南是怎么说的。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1中指出,骨密度测量的临床指征有:
女性65岁以上和男性70岁以上,无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
女性65岁以下和男性70岁以下,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者(绝经后、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
有脆性骨折史或脆性骨折家族病史者。
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者。
X线显示骨质疏松改变者。
接受骨质疏松治疗需要进行疗效监测者。
有影响骨矿代谢的疾病(肾功能不全、 、慢性肝病、甲状旁腺亢进等)或服用可能影响骨矿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肝素等)者。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骨质疏松测试题有任何一项回答“是”
这些指征里,并没有一条提及婴幼儿需要建议做骨密度检查。
婴儿最不容易缺钙
其实,宝宝没那么容易缺钙。6个月以内,母乳中的钙就足够满足宝宝的需求,添加辅食后,各种奶制品,绿色蔬菜、豆制品、肉蛋、鱼虾、酸奶等都有充足的钙。而且1岁以下婴儿适宜的钙摄入量是200-260mg,远低于成人的1000mg推荐量。2
婴儿对钙的吸收率也比成人高,净吸收率达到60%,而成年后的钙吸收率只有25%2,并且随着年龄会进一步降低。需求少,吸收率又高,婴儿想缺钙都很难。
除此之外,大部分家长都注重补充维生素D,常规每日400IU的维生素D可以帮助促进钙更好的吸收。因此,正常生长发育的孩子,没有必要担心是否缺钙。
哪些症状表示缺钙呢?
我们平时所说的缺钙,一般是指维生素D缺乏或者饮食中钙含量低而导致的低钙性佝偻病。怀疑孩子是否缺钙,要综合病史、回顾膳食情况、观察临床表现,通过化验或者影像学检查才能诊断,而不是单纯的做骨密度检查就能判断的。
真正需要检测骨密度的儿科疾病包括:
长期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慢性炎性疾病(如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
原发或继发性性腺机能减退;
长时间活动能力受限者;
成骨不全症;
青少年型特发性骨质疏松;
复发性低创伤骨折;
X线明显骨量减少。
其他民间说的所谓的缺钙表现,如头发稀少、枕秃、肋缘轻微外翻、频繁夜醒、多汗、囟门闭合迟、长牙慢、o型腿……等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个体差异并不是缺钙表现。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每天需要多少钙?
0~6 个月:200 mg/d
7~12 个月:260 mg/d
1~3 岁:600 mg/d
4~6 岁:800 mg/d
1 岁之前,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在奶量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额外补钙。
1 岁以后,孩子对钙的需求量增加,主要的摄入来源是牛奶或奶制品。因此建议 1~3 岁的幼儿每天补充 400~600 ml 的奶。3~6 岁的学龄前儿童每天补充 300~600 ml的奶制品。除此之外,其他饮食还可以选择奶酪、酸奶,深绿叶菜、豆腐、坚果、去骨的小鱼小虾等。
除了合理的膳食结构,补充维生素D也不可少。有研究发现,每天补充400IU维生素D3,持续12个月,97%的婴儿维生素D水平就能在正常范围内。
因此,生长发育健康的宝宝只要奶量充足,补充了足够的维生素D就不需要补充钙剂,也无需做所谓的“缺钙”检查,徒增自己的焦虑。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14): 1671-16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21.
2、https://ods.od.nih.gov/factsheets/Calcium-HealthProfessional/#h4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相关临床问题实践指南 [J] . 中华儿科杂志, 2022, 60(5) : 387-394.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11230-01092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