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注意了!
法国最新一份研究资料指出,2~5岁之间的孩子如果频繁夜醒,跟他们长大后情绪方面的问题/症状有关联。当这些孩子到达了学龄前或学龄期,他们可能会出现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Dr. Sabine Plancoulaine说,在学龄前儿童中,频繁夜醒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该教授指出,2-5岁左右的孩子,如果频繁夜醒(隔天1次或更多),那他们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风险会增大,将会导致比如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因此,系统性地调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同时提供健康睡眠指导,对很多儿童都是有帮助的,尤其对于那些已经表现出一些行为障碍的小朋友们。
Dr. Plancoulaine和他的同事的调查研究对象,搜集法国1,143名儿童(其中47%是女孩),研究他们夜醒和潜在的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其中会分析 一些因素,比如睡觉时是否有父母陪伴,入睡时间是否规律等等。主要数据来自父母的调查问卷等方面。
在本调查中,以下的行为问题将会被关注到:情绪症状、同龄人关系问题、反社会人格问题、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根据家长们提供的数据,研究者计算出关于夜醒的频率数据,根据调查研究,2-6岁的这群孩子中,大约有78%的孩子被分类为非频繁夜醒的类别,有22%的孩子被分类为频繁夜醒的类别。
研究显示,这些分类在频繁夜醒类别的孩子,相比另外的非频繁夜醒孩子组别,如果在2岁的时候不做一些辅导纠正,那么当他们到5~6岁的时候,在各种行为问题上具有更高的风险,比如情绪管理障碍、行为障碍、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
如果在2岁的时候就做一些辅导、纠正等措施,基本上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缓解,其中情绪管理问题的改善就不是那么明显。以上研究结果,跟男女性别无关。
专家指出,该研究揭示了频繁夜醒跟一些行为的改变是有关系的,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些内在的和外在的自我管理及改变的原理,比如在这个研究中,频繁夜醒跟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行为障碍、情绪管理症状等方面的问题。
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帮助一些有类似症状的孩子,找到更多的原因,并帮助他们进行辅导治疗,从而改善一些外在的行为症状,比如多动症等;同时,这样的研究结果,也给予了我们更多更早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在早期发现这些潜在的因素(频繁夜醒),及时辅导纠正,可能更有利于孩子们长大后在学业、工作、生活等方面取得成功。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考虑,我们俗称的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Deficit 或许需要用Dysregulation来代替,从而更好地阐述这个疾病。(儿童注意力失调多动障碍。)
这些看起来似乎并无关联的两个现象:频繁夜醒跟行为障碍,通过研究,发现却可能有内在的联系,这让我们进一步猜想,可能有些疾病症状的根源是相同或相似的,比如,可能根源在于对于自然生理过程的失调。拿ADHD来举个例子,部分ADHD的患儿, 在某些事情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在某些事情上,却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这或许就是一个佐证。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